崇明中学校长吴卫国:引导学生常提“自主”二字 生态岛上育新时代人才
本版摄影 记者 常鑫
在崇明中学校史馆里,一张张记录着校园变化的照片串联起了1915年建校至今103年的教学历史。百年来,这座“海岛中学”培养了5万余名学子。校园变迁、校友风采、文体成绩等领域的照片记录下这个建在崇明岛上学校不断教育革新的突破尝试。崇明中学校长、1980届崇明中学毕业生吴卫国谈到40年来这所“海岛中学”的教育发展变化时,常提“自主”二字。老师自主发掘符合崇明学生的教育模式,学生自主探索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中崇明的热点与痛点,自主探索,找到解决破题之法。
青年报记者 陈晓颖
103年建校历史 感受时代为教育添彩
在崇明中学担任校长已有11个年头的吴卫国是土生土长的崇明人。1978年,崇明中学成为县重点中学。这一年,吴卫国正在崇明中学读高二。“当时一个年级设了6个班。每个班级40多位学生。”吴卫国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崇明中学校园在现今城桥镇北门路的位置,占地128亩的校园内都是平房教室。学生们参加会议,吃饭都在草礼堂。回忆起当时的硬件设施,吴卫国感慨,“当时校舍和现今是难以相比的。工作后看到新校舍,不免羡慕当时的学生。”据悉,平房校舍在1994年“升级”了一次。1994年,崇明中学在原地重新建起了新校舍。当时已回到崇明从事工作的吴卫国看着拔地而起的崇德、明珠、弘文三座教学楼,就已感到教育硬件配套设施正升级换代,“2004年崇明中学校舍硬件再度‘升级’后,更让我们感受到时代在为教育添彩。”2004年暑假,崇明中学搬迁到鼓浪屿路801号,在占地面积265亩的校区里,现代化电脑机房、标准化考试区、校园电视台等配套硬件都赶上了时代前沿。2007年,崇明中学被命名为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就在这一年,吴卫国从崇明民本中学调任至崇明中学担任校长,继续探索自主教育、自主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发展大背景下,崇明中学也在快速发展。”吴卫国介绍说,处在发展状态中的不仅仅是现代化的校舍,教学理念、学生想法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我读书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身边大多数海岛青年会觉得在校读好书是为了考入一所好大学,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吴卫国感受到,当下校园中的孩子更加需要在学校提供的土壤中培养自己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时任崇明中学校长的董耀棠曾提出“自主教育”“自主发展”的学生培养路径,具体说来是在生活管理上学会自理,在知识探究上学会自主,在品格修炼上学会自律,在志向追求上学会自强。吴卫国介绍,这几点在该校学生培养过程中,以多元的形式沿用至今。
拓展学生研究型教育 拓展学生“学习地方在校外”
在教育综合改革中,崇明中学在学生教育里加强了研究型综合学习。该校姜企华老师介绍说,2003年崇明中学学生听到学校将开展“研究型综合学习”时,一脸不解的表情。什么是研究型综合学习?不少同学看到课程时跑来询问老师。“我们当时还专门开设了课程,介绍什么是研究型学习,如何提高研究能力,怎样创新前置,在进行探索前,又如何找到有价值的问题。”
“只要给学生空间,他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甚至会带来惊喜的。”姜企华介绍说,崇明中学在研究课程上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带动孩子们参与生态岛建设课题,寻找根植在崇明的特色生态。蟹稻混养模式研究、金瓜保鲜技术研究、麦冬长势研究都是学生们这两年研究的课题。老师鼓励学生们关注生活事情,自主发现课题,“学生们甚至研究学校里的小水池如何防腐了。经过长时间探索,学校内已基本形成基础、拓展、研究型三位一体的拓展型体系。”
吴卫国对学生所参与的研究课题十分熟悉,“无论是更新现代化农业探索还是对身边水塘的创新研究,我们希望学生们走进社会进行大调研,更了解、熟悉,投入关注,培养家乡情结与家国情怀。”今年高三在读的学生陆书尧最近就立足实际参与水稻β-葡聚糖含量的研究。说起β-葡聚糖,这位17岁的学生讲出了不少专业术语和背后的科学解释,“我知道这么多都是因为有崇明区农委的老师带教。”陆书尧介绍说,崇明中学有一个研究学习课题库,这其中都是崇明中学与校外资源联合的课题项目。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前可登陆网上平台参考项目名录,自主报名选择参与。“我外婆因患糖尿病不能吃大米。我想通过这个研究,提升大米品质,让糖尿病患者也能放心吃稻米。”她介绍说,从2017年5月份选题到2018年1月项目结束,她曾和区农委老师到地里研究,去稻田取样,并与江苏南京的检测部门对接数据并在之后撰写论文。
自主发展 主办、参与 学生在文化节上做“人文达人”
“互联网 ”时代下,如何引导学生“升级”学习方式?在今年9月22日进行的崇明中学职业生涯讲坛上,零点有数董事长、飞马旅联合创始人袁岳向学生们讲述了他的学习观。今年4月,跨界音乐人黄舒骏也受邀到崇明中学的职业生涯讲坛上,分享他的“跨界”经历。在演讲现场做志愿者的高二学生李书勤对主讲人分享的经历印象深刻,“没想到在崇明岛,不出学校就能和名人面对面接触,听他们在青年时期的困惑与选择。”
“崇明是个海岛。整体来说交通相对不便,以往部分学生难免会视野比较狭窄,学习上存在重分数的现象。所以我们想通过开展‘职业生涯指导’‘作家讲堂’‘院士报告’‘高雅艺术进校园’‘学生社会实践’等个性化活动,大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开拓视野。”吴卫国说,这些文艺拓展项目对上海市中心读书的学生来说可能在平常不过了,但在崇明岛上,与这些“大咖”面对面的机会或许可拓宽不少崇明学子的视野。据介绍,今年通过引进更多“跨界”讲师开展“生涯探索-生涯体验-生涯抉择”的生涯辅导模式课程,与校园内“学业与生活”“读书与人生”等维度上突出学业、专业、职业和事业的“四业”尝试贯通。高二学生陈瑞妮是校学生会文娱部的成员。她告诉记者,在每年的读书节期间,崇明中学都会邀请一些知名作家、学者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读书体会。据介绍,叶辛、赵丽宏……越来越多的文化名人走进海岛校园,给学生们以人文素养的熏陶。
吴卫国介绍说,人文校园建设还体现在语文教育中。据介绍,崇明中学在全市古诗文和作文比赛中有一组不俗的成绩。2007年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中,3位崇明中学学生获一等奖,22名学生获其他等第奖,积分列全市第一;2009年上海中学生现代文阅读大赛中,3位学生获一等奖,21人获其他等第奖,积分也列全市第一;2010年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中,6位崇明中学学生获一等奖,13人获其他等第奖,积分同样为全市第一。2011年,在上海市高中语文学科古诗文阅读、作文、现代文阅读三大竞赛中,崇明中学共有17位同学获奖。这成绩背后离不开校本教学探索。吴卫国介绍说,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开展语文拓展性学习,《古诗词200首》《走进经典古诗文》、《写作技巧二十四法》《用哲学思辨让作文“有深度”》《古代散文联璧百篇》等校本教材,已经成为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辅助”,将一批批“农家子女”培育为“人文达人”。
为鼓励学生借阅书籍,提高借阅效率,吴卫国校长曾做了一项“改进”。一次吴校长观察到校内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是分开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这可给师生借阅图书带来不便。经过吴卫国的多方争取,校图书馆多了查询图书信息的电脑。同学们在借阅图书前可便捷电子查询。在图书馆的电子阅读平台上,每月管理老师还会编辑更新学生的阅读信息,推送“阅读排行”。阅读平台“用数字说话”。学生们在此平台可以及时掌握自己的阅读情况。此外,崇明中学还开创“创新论坛”,引导学生针对某一主题,阐述自己的创新观点。为了在论坛上崭露头角,学生们主动阅读,以搜寻资料、研究探索的方式将学到的知识、信息应用到实际中。
吴卫国介绍说,在艺术类拓展中,学校每学年定期开展艺术节、科技节、合唱节、体育节、读书节等专项活动,让学生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接受熏陶、锻炼能力。2011届崇明中学新疆班的毕业生刘超就是在校园艺术节中“走出”的主播。如今回到新疆家乡,在一家广播电台担任主持人的他常分享说,若不是在崇明中学,老师和同学们鼓励他上台,自己也不会发掘出播音、主持才能,也很难走上这条职业路。据介绍,刘超曾因不适应上海学习、生活环境而有些自闭,很少主动与同学打交道。在一次文化艺术节活动中,刘超在吉群瑛老师的鼓励下尝试做了主持人。洪亮的嗓音与亮眼的外表让不少同学们发现了这个“主持苗子”。同学们一次次给他“点赞”,给了刘超极大的自信。他从崇明中学毕业后,选择参与专业培训,最终进入新疆石河子广播电台成为一名主持人。
自主教育 研究世界级生态岛河道治理 为稻田探索去虫害方法
“‘崇明百里行’成了崇明中学自主教育的‘老品牌’。一届又一届的学子在‘老品牌’上,‘玩’‘创’出了新花样。”吴卫国介绍说,有位学生研究过自家种的崇明金瓜如何更有效的保鲜,也有孩子们组织去崇明的河道、去乡村发掘生态环保新方式。
高二一班的周峻涛最近在研究“崇明河道大型底栖动物”。“我是在课外书上看到分析河道底栖动物的数量、种类,可以判断出水质如何。”小周介绍说,在今年暑假,他组织了几名对河道感兴趣的小组成员,分头选取了崇明区17个河段,通过调查采样、制作标本、收集数据、分类分析,探索如何用生物方法取代化学试剂检测河道法。小周告诉记者,这只是今年暑假调研项目的一个“小尝试”。2018年崇明中学“第26届百里行方案”里,有着《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扁担戏”现状的调查研究》《崇明西沙湿地公园生态建设及湿地保护调查研究》《崇明乡村老人生活水平与居住状况的调查研究》《崇明足球岛产业“校园、职业、企业”三大板块联动的调查研究》《崇明名人故居历史及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崇明“中华鲟保护区”的调查研究》等10个“百里行”项目。“我们校学生会的同学们会严把‘质量关’,保证近三年来‘崇明百里行’所到之处都有差异。”在校学生会工作的高二学生朱越辰同学介绍说,“崇明百里行”可是从“老学长”们手中“传承”至今的宝贵项目。1993年,崇明中学5名学生自发组织的考察家乡活动,后来逐渐演变发展为学校的特色实践课程。据崇明中学团委书记姜帅介绍,25年来,数千名崇中学子参与其中,考察足迹遍布崇明三岛。每年“百里行”考察活动,都会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围绕主题再分解出若干个项目,由学生组成考察小组完成考察任务。吴卫国校长关注到,随着在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规划的提出,近年来学生活动考察主题聚焦“生态”,有“开放的崇明,亮丽的生态”“低碳绿岛,倡优生活”“瀛洲寻梦探风情”“行百里路,溯瀛洲魂”、“百里追梦,创城有我”等项目。
“建校时以‘开启民智,造福桑梓’为宗旨,以‘忠恕’思想为奠基,如今崇明中学在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自主教育,在世界级生态岛上培养新时代的人才。”在吴卫国看来,时代在变化,教育在革新。崇明中学每年5月学生成人教育月活动、7月“崇明百里行”社会实践考察活动、9月革命传统主题教育等系列活动已在逐渐成为学生们展示才华、全面提升人文素养的舞台。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队伍。”吴卫国在讲台教授多年数学课程,深知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据介绍,在教师人才梯队建设上,崇明中学目前已形成新入职教师的规范化培训机制、年轻教师带教机制、成熟教师提升机制、骨干与品牌教师示范机制和校内外师训资源整合机制等。学校现有特级教师8名、特级校长2名、高级教师84名、学科带头人10名。百年来,学校培养了5万多学子,许多杰出校友已经成为科技、经济、教育等行业的领军人物。
青年报记者 陈晓颖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