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四成儿童学龄前“触网” 在不少05后眼中父母更喜欢玩手机
2018-12-13 青年

周培骏 制图

“00后”未成年人被称为“网络原住民”,他们的成长深受数字化媒介的影响,为深入了解上海市未成年人的数字化生存和网络素养状况,探寻社会文化背景和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影响,杨浦区在2018年10月随机对上海市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二年级学段的学生的网络素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

昨天,主题为“科创时代的教育使命――网络素养教育”的第三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会议厅召开。研讨会上,上海市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现状调查分析结果公布。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数据

14.4%的学生不能辨别不良信息

从调查数据看,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和网络媒介在家庭的普及,未成年接触网络媒介已成为普遍现象。调查显示,有42.1%的学生在学龄前(4-7岁)就己经开始接触网络,到了10岁,接触网络的学生数高达85.8%。从上网时长来看,每天通过使用手机、电脑、IPAD等媒介上网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学生有85.3%。由此可见,网络媒介己经成为伴随未成年人成长的“必需品”。

从数据上看,有73.75%的学生拥有自己专属的网络媒介产品(如电脑、IPAD、手机等),12.5%的学生使用家长的网络媒介产品,只有3.75%的家长不让学生使用网络媒介产品。调查还发现,有半数以上的被调查学生是通过手机上网,手机已经成为未成年人上网的重要渠道。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智能手机的普及一方面为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也大大增加了管控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难度。

调查显示,使用微信、QQ社交(84.8%),在线听音乐、看视频(78.0%)和玩网络游戏(68.8%)是学生使用网络占比最高的3项活动。而新闻、邮件、搜索及网购等在未成年人的网络应用中占比不高。专家分析,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现在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上网是“弊大于利”。

在“你一周或更长时间不能接触你常用的网络媒介,你会怎样?”这一选题中,25.2%的学生会有失落感,6.7%的学生觉得自己与外界失联,甚至4.2%的学生会感觉焦虑不安,难以正常生活。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的日趋丰富,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将越来越大,未成年人对网络的依赖问题也将会更加凸显。

数据表明,有近1/3的学生对不良信息辨别模棱两可,14.4%的学生不能辨别不良信息,对此,可见他们对此类概念的认知是模糊的。即使在能分辨的情况下,学生主要选择无视(42.4%)和屏蔽(57.5%),极少人会主动纠正(13.9%)或是与他人讨论(6.8%),仿佛看戏的过客,因此他们是否对信息的实质有自己的思考也令人担忧。

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问题值得关注。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多样化的成长路径、丰富的可选择资源,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安全隐患。数据显示,有45.6%的学生很少甚至从不使用杀毒软件;有38.9%的学生在网上遇到过虚假宣传、诈骗等;32.75%的学生在网上受到过陌生人搔扰;有28.9%的学生在网上受到过别人吐槽、嘲笑;有11.8%的学生观看过暴力、色情等网络内容。

问题

家庭和学校网络素养教育不力

杨浦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区学习办主任顾登妹介绍说,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存在两大问题。其一是家庭网络素养教育不力使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缺少正确引导。

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首先是从个人家庭起步的。然而,通过调查发现,父母在家庭网络素养的教育和引导方面存在很大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父母自身的网络素养水平有限。在调查中,只有37.8%的学生认为自己使用网络媒介的水平比父母的水平低,37.0%的学生认为与父母的水平差不多,25.1%的学生甚至认为比父母的水平高。

第二,父母没有实施有效的教育引导措施。调查发现,对“如何安全、有效的上网”“网上的信息是否完全可信”“什么是网络侵权、剽窃”等问题,只有近半数父母会很全面地教育孩子,20%-30%的父母只是提一下但并不全面。而对孩子使用网络媒体产品的控制,绝大数父母也只是采取控制上网时长、限制上网地点等简单做法。究其根本,孩子的父母多成长于传统媒介时代,对网络媒介的认识有局限性。

第三,父母没有成为孩子网络媒介行为习惯的好榜样。数据显示,在孩子们的印象中,父母在家里最喜欢玩手机(72.9%),但不怎么看书(27.1%)。父母上网最喜欢的就是玩微信(53.6%),网购(48.0%)。观察与模仿是孩子学习的重要方式,今天的父母在健康文明的网络媒介行为习惯方面,并没有为孩子做出表率。

顾登妹还指出,另一大问题是学校网络素养教育缺失使未成年人网络素养难以提升。“通过‘一开始是谁教你使用下面的网络媒介产品的?’这一选题,我们发现学生们所具有的网络素养大多是通过自我学习、感悟积累而来的,通过老师或父母的指导而获得的很少,更不是通过科学的网络素养理论教育得来的。所以,他们的网络媒介素养不高、不专业,是自我建构的结果。在被问及‘如果开设网络方面的课程,您感兴趣吗’,有90.03%的学生表示了感兴趣,可见他们急需并渴望得到有关网络素养的科学指导和实践锻炼。”

顾登妹认为,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场所,其教育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并具有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特点。因此学校理应成为帮助未成年人提升网络素养的主阵地。然而,从现状来看,目前上海市中小学校课程设置具有网络教学课程,但内容以网络知识和技能为主,缺乏对未成年人应具备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和网络规范及道德修养等网络素养教育的整体规划和知识。

思考

学校、社区和媒介机构应共同努力

根据本次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顾登妹建议学校应该把网络素养教育作为重要课程引入课堂。从调查结果可知,目前学校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尚是一个薄弱环节,而青少年学生对此有着较为强烈的接受教育的愿望,加强学校教育中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已刻不容缓。学校教育特有的制度化、强制性以及良好的持续性,可以保证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得到比较稳定的贯彻。

因此,中小学校要把网络素养教育作为重要课程纳入教学大纲,让其走进课堂,通过系统科学的课程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接受相关知识理论,增强对网络的理性分析和科学运用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升华自己的网络情感,强化自己的网络素养意识,提高并完善自身的素质结构。

她还指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未成年人接触网络媒介产品的时间大多都是在放学以后,尤其是在家中。因此,家庭网络素养教育举足轻重。针对目前家庭网络素养教育不力的现状,社区教育应该主动而为,可以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等形式,帮助未成年人的父母掌握网络信息技术,了解信息潮流动向,学会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使之具备主动教育引导孩子安全、健康、文明、守法上网的能力,进而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网上行为习惯,具备较高的网络素养。

顾登妹还建议,在全社会都在密切关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问题的大背景下,具有网络素养教育专业优势的媒介机构,应当同教育机构和社会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积极承担网络素养教育的相应责任。比如,可以安排一些有经验的记者、编辑到中小学讲授网络素养课程,也可以在媒体上开辟专栏或制作专门节目强化媒介素养教育的效果。新闻院校可以利用自己的师资、图书、教学设备等资源,为网络素养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如派专业教师为中小学网络素养教育培训班授课;参与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教材编写;接受中小学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教师参观、访问、进修、提高等。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原标题:相比看书父母在家更喜欢玩手机

来源:青年报

阅读全文 返回上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