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多项珍贵展品亮相沪抗战文物展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举行。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昨举行2018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 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今年12月13日是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昨天上午10时,由宝山区委宣传部、宝山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办,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与龙华烈士纪念馆、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联合承办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悼念活动暨“《英雄壮歌》上海抗战英烈事迹文物图片展”开幕仪式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与国家公祭同步举行,来自社会各界约300人参加活动。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23件文物首次对外展出
宝山是日军最初的登陆地,也是淞沪会战的主战场,日军屠杀惨案遍及宝山全境。日军从登陆之初就开始对中国军民大肆屠杀,奸掳焚杀,无恶不作,给上海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日本法西斯的暴行,通过在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的“预演”,和在进攻南京途中的屡次“演练”,最后在南京达到了顶峰,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十分黑暗的一页。
结合此次公祭活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与龙华烈士纪念馆联合举办的“《英雄壮歌》上海抗战英烈事迹文物展”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对外展出,并将进行全市巡展。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长褚晓波,中共宝山区委书记汪泓共同为展览揭幕。
展览集中展出了在淞沪抗战中,血战宝山城的姚子青营、搏击长空的阎海文、孤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抵制日伪的茅丽瑛、支援前线抗战的王根英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烈人物和英勇悲壮的战斗事迹。本次展览共展出英雄人物31人,照片91张,文物共计43套(53件)。其中《国民革命军第五军淞沪抗日画史》、姚子青委任状、罗卓英赴战场遗址缅怀牺牲将士照片、日本陆军将官与佐官指挥刀、1941年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翻印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等23件文物为首次对外展出,一些是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二期扩建新馆“上海抗日战争纪念馆”的陈展储备品,也在此次展览中提前展出,让观众先睹为快。
展示侵华日军防毒面具等文物
在此次《英雄壮歌》上海抗战英烈事迹文物展上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海军大型水雷。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海军以长江及其支流为主战场,较好地利用了长江江面部分江段狭窄的地理特点,成功地对日军实施水雷战,取得了显著的战绩,为抗战事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此系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海军制造并在长江流域布防的大型水雷,在抗日战争时期第二阶段作战中主要作为封锁航道,辅以要塞炮队进行阵地防御。此种水雷大都布设在港口附近,因隐蔽性好,较难发现和探测到,由敌方的船只触碰而引爆。该水雷整体呈圆桶状,顶盖装有四个带有保险盖的圆柱引信触角,并通过电线与桶内的起爆装置和炸药相连。
展览上还展出了中国军队缴获的侵华日军防毒面具钢纸箱,系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在与侵华日军激战中所缴获的防毒面具钢纸箱(钢纸系经特殊工艺处理的特种纸,又称为硬化纸)。不仅如此,观众还能看到日本陆军将官、佐官指挥刀,此类指挥刀又被称为明治十九年式军刀或士官用旧式军刀,最早于日本明治19年即1886年制定并授权生产,后随昭和时期刀装新规范的制定及战争后期物资的匮乏,分别在刀鞘上取消了第二挂环,刀柄的材质也有了变化,多作为士官礼服的佩饰。将官用指挥刀的特征为玳瑁刀柄且整个刀柄背均有樱花、唐草类纹饰。而佐官用指挥刀的特征是刀柄为黑牛角或鲛鱼皮。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使用的仿德M24式手榴弹也在此次展览中展出。据工作人员介绍,抗日战争期间,在压制炮火质量和数量远不及侵华日军的情况下,中国军队在强调夜战近战的同时,大量生产手榴弹。抗战八年间,共使用手榴弹3000万枚左右,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使用最多的杀敌武器之一,其中又以仿德M24式手榴弹为主。M24式手榴弹在M18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改造,大大缩短了引爆时间,增加了投掷距离,加大了爆炸威力。实战中,中国士兵可以准确地把手榴弹掷入日军据守的工事、房屋、狭窄的散兵坑内,给侵华日军造成严重杀伤。
值得一题的是,观众还能看到《国民革命军第五军淞沪抗日画史》。据悉,该画史系1932年第五军抗日画史编纂委员会编辑,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司令部印行刊物。扉页上写道:谨以本画史为本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该画史详细记载了淞沪抗日全过程,纪实照片丰富,有张治中,第五军八十七,八十八师高级长官像,日军陆战突袭,义勇军等珍贵资料,具有极高史料价值。
罗泾大烧杀遇难同胞纪念碑落成
当天上午10时45分“侵华日军罗泾大烧杀遇难同胞纪念碑落成启用仪式”在侵华日军罗泾大烧杀遇难同胞纪念地举行。
“侵华日军小川沙登陆地点”为1984年公布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让历史文物发挥其应有的时代价值和教育作用,宝山区政府部门结合罗泾清心园项目建设,将长期处于产业园区之内的纪念碑进行保护修缮和利用,将“侵华日军小川沙登陆处”纪念碑和罗泾党校内的警世钟一并纳入“侵华日军罗泾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广场”建设工程,进行易地修缮,纪念碑主体墙文字为“侵华日军罗泾大烧杀遇难同胞纪念地”,有力揭示了当年日军登陆时所犯的暴行。日军从登陆之初就开始对中国军民大肆屠杀,奸掳焚杀,无恶不作,给上海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侵华日军罗泾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地”(侵华日军小川沙登陆地点)原位于罗泾镇新川沙路以东,川念路以西的小川沙河口江堤边。1973年8月13日,罗泾人民公社在小川沙侵华日军登陆处竖立“永志不忘碑”。1985年9月3日,宝山县人民政府重新立碑,即现在的“侵华日军小川沙登陆处”纪念碑,后名称变更为“侵华日军小川沙登陆地点”。1984年3月19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长期以来,“侵华日军小川沙登陆地点”纪念碑被圈在产业园区之内,周围环境差,道路不畅,标志不明,民众无法缅怀、参观。为了让历史文物发挥其应有的时代价值和教育作用,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关心下,结合罗泾地区清心园项目建设,决定将该文保单位进行修缮、改建,重新建设“侵华日军罗泾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广场”,把“侵华日军小川沙登陆处”纪念碑和罗泾党校内的“警世钟”一并纳入广场内。
根据市文物局的要求及相关文物建筑特征,约请了艺术家余积勇对该项目进行设计。纪念碑主体墙文字为“侵华日军罗泾大烧杀遇难同胞纪念地”,设计采用高度概括的几何形状构成,更好地增强构筑物的纪念性氛围,纪念碑长22 .44米,寓意罗泾大烧杀遇难同胞的人数(2244人),警世钟与纪念碑主体墙的位置关系,更突出主题碑,整个视觉上跟大地融为一体,制造断壁残垣,复制侵略战争被伤害,体现沧桑悲凉的感觉。纪念碑背面的地面铺装采用“侵华日军罗泾地区暴行示意图”,挡土墙采用青砖,增加乡土味,体现宝山地域历史感。整个设计方案竭力体现“纪念哀悼、铭记历史、渴望和平”的主题,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建设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营造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神圣、庄严、肃穆的纪念性景观。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原标题:多项珍贵展品亮相沪抗战文物展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