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别让书价挡住全民阅读之路
书价贵了还是便宜了,是爱书人常常论及的话题。新华社 图
虽然2019年的新年钟声刚刚敲响,但对于文学出版界来说有一些趋势已经可以看出端倪。具体来说,书价会越来越贵,但是内容越来越精。
青年报记者 郦亮
“百元图书”会越来越多
几天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著名作家李洱的新作《应物兄》,定价79元。应该说,这书的价格还是便宜的,毕竟作品长达90万字,如果按照一般的行情,平装本也应该超过百元,而精装本应该在150元左右。
经过去年一年的纸价上涨,图书的定价也涨了一年。而且这个趋势还不会停止,今年书价再涨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
也是几天前,京开研究院发布的图书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8年新出版的图书平均定价已涨到68.5元。这比2017年涨了十几元,涨幅应该是惊人的。像李洱的《应物兄》这样的长篇小说,过去定价也不过五六十元。而这变化也不过是一夜之间的事。
用上海译文副社长马胜的话说,抛开原材料涨,书价上涨是好事,之前的书价太低,如果书价停滞不前,这个行业可能会垮掉。这其实也就是说,此次书价的大涨,纸张上涨固然是一个诱发原因,但其实质是中国书价与国际接轨的一次努力。目前,中国书价虽然已经有所提升,但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有差距,而低廉的书价导致了整个产业难以为继。
所以,书价不断上涨之下,料想2019年的“百元图书”会越来越多。而随着纸质图书的上涨,电子书的价格也会上升。过去几元钱的电子书,现在很多已经十几元,二十几元,都快赶上过去纸质图书的价格了。
当然,书价的不断上涨已经引发了新的担忧。评论人张丰就说,现实中喜欢买书的人,往往又不那么有钱,这样的价格确实成为负担。“过去几年,我一直是支持图书价格上涨的,这样确实是对创作者的尊重。但是价格涨幅过快的话,又会伤害到读者,对作者也未必是个福音。”他说,或许真的会像有些人担心的那样,以后购买实体书的都是高收入阶层了。人们收入上的差距,导致生活水平的差距,现在也变成了某种阅读上的门槛,这也是值得深思的。当然,如何在书价的上涨和读者接受能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也应该是出版社要重点研究的。
“评奖的大年,创作的小年”
虽然书价还要上涨,但是名家们的创作热情却暂时释放了。往年这个时候,很多名家都会公布自己的新年创作计划,但是2019年新年伊始的中国文坛却有一点冷清,毕竟一场文学的盛宴刚刚结束。
2018年末,徐则臣的《北上》、叶弥的《风流图卷》、刘亮程的《捎话》,还有李洱的《应物兄》等一部接一部地出版,而且这些作品堪称2018年长篇小说阵营重量级作品。其实,这些作品本可以在今年1月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和四五月间的全国图书博览会上以一种更为笃定的方式出版。可是现在“一路绿灯”、特事特办地扎堆2018年12月出版,犹如举办了一场文学盛宴。
已经有人指出,作家们如此紧赶慢赶地推出作品,就是为了2019年的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含金量最高的国内文学奖项——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也将于今年展开,其评选范围为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出版的长篇小说。也就是说,如果不能赶在2018年内出版,作品要想参评茅盾文学奖就得再等5年。
按照一般的规律,一场文学盛宴结束之后,接下来应该是一段时期的冷清。作家释放了自己的创作热情,他们需要休息一段时间,需要积累生活,需要进行思考,为新作品的创作作好准备。所以有人说2019年是“评奖的大年,创作的小年”。
不过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就是作家们的“慢工出细活”的精神。李洱的《应物兄》写了长达13年,这应该是创下了近年中国作家写作最慢的纪录。过去,评论界一直指责作家们写得太快,有时简直还没有想好就开始写了,一边写一边想,写到哪里是哪里。所以有时候看上去文坛新作频出,很是热闹,但其实作品质量不高,这种热闹也是毫无价值的。现在,既然为了赶上评奖而释放了自己的创作热情,那就安心地好好沉淀思索,不慌不忙地准备新作,这其实可以看出名家创作态度的转变,他们显然更为成熟稳重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2019年虽然图书价格会涨,但是图书的内容质量应该也会提高,这应该会让读者觉得图书物有所值的一年。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