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起停发刀鱼捕捞许可证 “长江第一鲜”或告别餐桌10年
2019-01-17 上海

水产市场里售卖的刀鱼价格不菲。 青年报资料图

刀鱼因其鲜美引来不少吃货的垂涎,而其水涨船高的身价也每每登上头条,成为水产界的热门话题。近年来,禁捕刀鱼的传闻时有耳闻,也正因为如此,刀鱼的价格居高不下。今年,“刀鱼禁捕令”这只靴子终于落地。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从2019年2月1日起,相关部门停止发放刀鲚(长江刀鱼)、凤鲚(凤尾鱼)、中华绒螯蟹(河蟹)专项捕捞许可证,禁止上述三种天然资源的生产性捕捞。这意味着从今年起,食客们不得不跟刀鱼之“鲜”告别了。据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水产办相关负责人预计,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刀鱼都将挥别上海市民的餐桌。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实习生 陈婷 王乐纯

“长江第一鲜”面临生存危机

商贩吐槽捕捞难度非常大生意难做

早前被誉为“长江三鲜”之一的刀鱼,近年来更是被食客称之为“长江第一鲜”,价格居高不下,四五千元一斤的价格对长江刀鱼而言不过是寻常。对于长江刀鱼的“价比黄金”,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所长庄平感叹道:“物以稀为贵。”

江刀属洄游性鱼类,平时生活在海里,每年2-3月份长颌鲚由海入江,并溯江而上进行生殖洄游。由于江刀在咸水和淡水中都能生活,肉质非常鲜美。每年春季,刀鱼洄游到长江中。所以,捕捞江刀最佳季节为清明节前后,素有“清明节前骨如酥,清明节后骨如铁”之说。

记者调查获悉,近年来刀鱼的大量减少,加上相关政策出台对于刀鱼商贩产生较大影响,一些曾经靠刀鱼谋取暴利的商贩渐渐转向其他鱼类。环境的污染以及过度的打捞,使得湖北流域的刀鱼几乎绝种抑或是体形过小。

昨天,记者连线岳阳市鱼都有限公司,一名工作人员透露说,虽然顾客对刀鱼的热情仍在,但公司已经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这些年来,大的刀鱼一鱼难求,小体形的刀鱼又难卖出好价钱。由于刀鱼出水就无法成活,保鲜时间极短的特点,再加上部分顾客需要临时调货,近年来的刀鱼生意举步维艰。商贩吴先生表示,由于刀鱼大幅度减少,捕捞难度非常大。自己这些年卖的刀鱼多是人工养殖,并且体形较小,价格也不再如往年那般高。

刀鱼的回溯期为每年的2月至3月份,因此刀鱼捕捞买卖的高峰期在每年的年后。对于2019年的刀鱼生意将何去何从?江阳市场负责人丁治国表示,新的渔业政策出台对市场影响不大,因为在禁捕令下发前就已出现极度的供需不平衡,许多商家不再做刀鱼生意。

全面禁捕长江刀鱼,一方面也说明了长江渔业保护的“迫在眉睫”。近几十年来,长江刀鱼遭遇生存危机。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河口实验室主任赵峰介绍,长江刀鱼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产量超过3500吨,此后几十年产量一直在下降,在江苏和上海两个地区的产量近年来都不足五十吨,这其中海刀还占有较多的比重。

对于江刀如今的生存现状,庄平无奈地表示:“不禁捕的话在可见的未来这个物种可能就消失了。”他介绍说,近几十年来,江刀的栖息环境遭遇到了系统性的破坏。

“整个长江都快没有鱼了”

专家指出,长江渔业资源保护迫在眉睫

“整个长江都快没有鱼了,只有极少数的一些种类还有一定的保存数量。”提及长江渔业资源现状,庄平十分痛心。

河豚、鲥鱼与江刀一同被誉为“长江三鲜”,出人意料的是,庄平指出,江刀的生存现状较之另外“两鲜”还算尚可。“我已经三十年没见过‘长江三鲜’中的鲥鱼了,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还见过,80年代中期就没了。野生河豚的产量比刀鱼还少。”庄平说。

据其介绍,这些年来,整个长江流域的渔业资源都在衰退,刀鱼只是代表之一。“四大家鱼的野生品种也处于濒危状态,尽管人工养殖还可以,在天然状态下也是很少的。”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水产办副主任陈杰介绍说,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刀鱼分成湖刀、海刀、江刀。其中海刀和江刀的划分以东经122°线为分界线。东经122°以西属于江刀,禁捕令下发后,海刀并不受限制。

“有人觉得刀鱼味道分外鲜美,刀鱼的价格居高不下。个人认为,一部分原因是由市场炒作造成的,市场一直传闻今后吃不到刀鱼了,因为猎奇心理,大家争先想要尝鲜。”陈杰认为,刀鱼禁捕令反映了相关部门保护渔业资源的决心。前不久有媒体报道在崇明岛发现2具江豚尸体。所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连大鱼都饿死了说明生物链中断了。由于长江流域部分工厂施工的缘故,鱼的产卵场、生物饵料的区域被破坏,这些年也出现了掠夺性过度捕捞的现状。

事实上,面对触目惊心的渔业资源衰退,有关部门一直在做相关努力。陈杰补充介绍说,之前只有四个品种有专项捕捞许可证,分别是1月份的鳗苗,2月份的刀鱼、凤尾鱼,冬季的蟹苗。如今在上海这四个品种的专项捕捞许可证全部叫停。上海的做法走在了长江流域前面。

在陈杰看来,江刀发展到全面禁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2016年开始,农业部就发布了双控措施,即控制捕捞强度,保护渔业资源,宣传退出捕捞,加强水产资源保护区禁捕。由于长江流域污染加剧以及过度捕捞导致鱼类产量逐年下降。

2018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现常年禁捕,使水域生态环境恶化和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基本遏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赵峰说。

干流暂定实行10年禁捕

相关举措保障渔民基本生计不成问题

对江刀等鱼类进行全面禁捕,必然有渔民生计受到影响。1月11日,农业农村部等三部门公布《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中央财政适当支持,干流暂定实行10年禁捕。

根据《方案》,中央财政采取一次性补助与过渡期补助相结合的方式对禁捕工作给予适当支持。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做好渔民渔船调查摸底、补助对象资格和条件核实、禁捕安排等工作;财政部门牵头做好财政补助资金安排,并按规定做好审核拨付等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做好退捕渔民就业及社会保障领域各项政策落实。

“全面禁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渔民的补偿问题。”赵峰说,“保护的目的就是为了可持续的利用。原先时机还没成熟,没有那么多钱来对渔民进行补助,渔民怎么办,他们的上岸、转产怎么解决,所以这是一个配套的过程。”

陈杰解释说,早在十几前相关部门就开展引导渔民工作,并配以相应的配套政策。2005年,有关部门为崇明渔民解决了城镇保险,解决他们养老的后顾之忧。大部分渔民已经转业,生计问题得以解决。当时,在船上作业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渔民,还有很多是雇佣工。十几年后,有的渔民的岁数已经超过65岁,因为捕捞强度很大,他们中很多人已不再捕捞一线工作。

2018年,随着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区禁捕工作的推进,本市已按计划逐步开展185艘长江渔船的减船拆解工作。陈杰介绍说,2017年他们对本市185艘长江渔船、1262个渔户开展全面摸底调查。2018年以来崇明、浦东已有169艘长江捕捞渔船纳入拆解计划,剩余渔船预计将于2019年2月全部拆解完毕。同时按农业农村部要求,计划对长江专项捕捞进行调整,2019年本市长江渔船将全部退出捕捞。

未来

人工养殖刀鱼或成出路

“这次禁捕令下达后,预计10年内不会解除。这是因为鱼类要经过三个世代的繁衍,才能开始恢复资源。”陈杰介绍说。

“此次刀鱼的禁捕会持续若干年。起码要几代之后,至少要十年时间。”庄平介绍,“一代人的时间跨度约为20年,‘新生’刀鱼两三年之后才能繁殖,至少要十年的时间才有效果。短时间禁捕可能会资源量上去,再放开就没了。”

庄平建议,可以通过人工养殖满足市场对于长江刀鱼的需求,“不一定非要捕鱼。”

那目前长江刀鱼的人工养殖进展如何呢?据赵峰介绍,刀鱼的人工繁殖是没有问题,只是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突破,还没有彻底实现规模化人工养殖,所以对人工养殖刀鱼的推广还存在问题。“现在人工养殖刀鱼亩产量约为几十斤,比较低。如果要像其他鱼类一样实现大规模产业推广尚需一定时间。”

“江刀在淡水和海水中交叉生存,它的人工养殖和一般的淡水鱼养殖是不一样的,复杂得多。”唐文乔认为,江刀的人工养殖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江刀生存环境的模拟。不过,对于人工养殖,赵峰显得信心很大,“野生的刀鱼口感可以实现的,好吃无非是海水到淡水的一个变化,这个经过研究可以实现大概味道,投入市场是没问题的。”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实习生 陈婷 王乐纯

来源:青年报

阅读全文 返回上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