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海归人才铺“高速路” 45个工作日办妥人才引进落户
2019-01-17 青年

人才服务中心为海归人才铺设信息“高速路”。青年报记者 施培琦 摄

上海首批海归创业导师营成员、归心谷董事长邱健观察发现,目前海外不少留学人才打算回国就业、创业,但不熟悉上海基本创业政策和市场情况。为给想回国创业却没信息、没资源的海归人才铺设信息“高速路”,上海市人社局人才服务中心在调研后推出系列精准服务,用“店小二”精神与透明化服务,让更多来沪就业、创业的海归人才感受到上海纳才的魄力与决心。

青年报记者 陈晓颖

组建首批海归创业导师营导师入招聘会“开课”

“近年来,在我到美国出差时常有不少海外学子带着创业意愿向我打听上海科创环境与政策。”邱健所观察到归国创业热情背景下的信息壁垒通过大调研也被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团队“捕捉”到了。据统计,截至2018年6月来沪工作、创业的留学人员已超过15万人,创办企业5000余家,注册资金超过7.8亿美元。在调研创业海归的基础上,市人才服务中心工作团队整合资源,首批组建了一支有创业经验、富有资源的海归创业导师志愿者加入上海市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队伍。2018年6月,上海首个海归创业导师营成立。俗话说,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同为海归,首批11位导师志愿者们以个人经历出发,分享经验、点拨思路。”市人社局人才服务中心主任程征东表示,专业人才服务中心的服务如今更精准,按需所供,补足公共创业服务中面向海归创客的短板。

自打志愿团队成立后,海归创业导师们的身影常出现在人才服务活动中。海外人才招聘会上开讲座分享经验,入创业园区提供一对一精准咨询。在2018年10月31日,部分导师“坐镇”人才大厦4楼“高层次人才服务之家”,根据留创企业提供的项目计划书,为企业负责人作项目评估、项目提升建议、园区特色分析等专业指导。

人才配套服务升级让数据跑起来,办事少跑腿

围绕上海建设“五个中心”,用人单位的高端人才缺口正逐渐显现。但在调研过程中,一面是企业需要高层次人才,另一面却有不少归国留学生因不熟悉上海环境找不到心仪工作。实际上,在梅园路人才大厦3楼举办的海外归国人才专场招聘会每年都有举行,但供需双方矛盾依旧存在。

为尝试突破归国人才就业服务瓶颈,市人才服务中心团队在2018年主动与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海归高校校友会联盟“跨界合作”,举办了提供400余个来自世界500强企业、知名央企岗位的“星耀魔都,沪上起航”海内外高端人才招聘会。一组数字见证了就业服务效果——3600余人到场,投递7889份简历,最终368人现场直接录用。

对不少留学归国学生来说,申请本市常住户口可谓是在沪就业、创业的另一件“大事”。2019年1月,从香港科技大学获得研究生学位的小顾拿到了一份“新年礼物”——上海常住户口。从2018年10月15日提交材料到45个工作日后拿到成功审批结果,小顾的经历相比于落户“前辈”们来说可谓是处于“加速状态”。他在拿到户口后,兴奋地在网络问答平台上分享了他顺畅申请、审批的过程。

上海市人才公共服务“加速”的背后是2018年上海市人社局强化互联网化、项目化的创新举措。留学生落户网上预约,申请材料网络化审批,提升落户审批效率,用市人社局人才服务中心主任程征东的话来说,可谓“实现让数据跑起来,办事人少跑腿”。自2018年,每个优化的步骤都缩短了留学人才落户等待时间。如今,基本上实现45个工作日为符合条件的留学归国人才落户。

在“加速”的背后,市人社局人才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办公时间、受理服务也“加码”了。为了缓解年末留学生落户系统内预约排队数激增、排队周期延长的现象,2018年12月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针对该现象开展了“三增”暖心行动。具体说来,一是“增号”,梅园路77号人才大厦服务窗口开展了“延时一小时”暖心行动,每周服务时长在原有基础上共增加六小时,并相应增加了网上预约号;二是“增点”,市人才服务中心新增航运分中心、高新技术分中心两个受理点,留学生落户受理点由原来的二个增至四个;三是“增量”,在新增受理点足额放量的基础上,中心再次对原有的二个受理点加量。据悉,2019年1月预计将新增受理量1600个左右。


青年报记者 陈晓颖

来源:青年报

阅读全文 返回上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