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市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高校如何为青年学子“筑魂”
2019-01-31 要闻

栏口.jpg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 资料图/复旦大学供图

人生有许多重要阶段,大学对青年来说是最为至关重要的一段历程。3个月前,复旦大学入选教育部全国范围内10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之一。市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在市人代会上就高校如何为青年学子“筑魂”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专访。她指出,对高校来说,仅有一门特色思政课程是不够的,更要紧的是如何从只端得出一个个“盆景”变成育人的“百花园”。

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焦扬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及之后与教育、青年相关的场合,多次提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核心问题,在她理解,这是党中央反复考虑的面向国家民族未来的一个拷问。

在复旦,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后,学校立即启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进程。“这是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源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两个所有’、强化教师育人职责的必然要求。”

在焦扬看来,思政课的改革要害是教师,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主体,也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为此,学校明确提出了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在课堂教学中,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统一起来,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教师的三观会极大影响学生。因此,教师队伍建设怎么抓?焦扬说,学校正在推广“三集三提”、挂职锻炼等做法,并且效应开始显现。

“我们有些思政课的教师是刚毕业留校的,对于改革开放40年火热实践的认知也许也只停留在课本,用‘集中培训提素质,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体备课提质量’这样一种‘三集三提’、挂职锻炼,国情教育等用各种方法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建强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加强教师分类教育培训,从而全面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

据介绍,复旦正高级职称45岁以下的教师已经全覆盖地参加了学校党校国情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培训,副高级教师的培训也已完成一半以上。“通过感受中国的国情民情乡情村情,结合中国特色来为学生们讲课。”

目前,学校教师工作部也和党校联手,提供出上百门的可以供教师学习的课程菜单,让教师不仅学习政治理论,还要跨学科地学习了解新技术、新发展,让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焦扬表示,把好教材选用关、管理关、建设关,守好意识形态阵地,编写更多体现价值引领、兼具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代表复旦水准的好教材,也是其中的一个重点抓手。

要从只端一个“盆景”变成育人的“百花园”

记者获悉,当下,复旦大学课程思政体系的五大建设目标已经在去年得到确定,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也在日渐释放。

“核心层是要建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课程;在中间层建好‘中国系列’课程,建好综合素养课程,建好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在辐射层则要重点加强‘三十百加一(医)’示范工程的建设。”焦扬说,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中国系列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为主干,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支撑的课程体系,努力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

“学新闻的不仅是一支笔,学医的不只是一把手术刀。专业知识之外,人文的、情怀的滋养更是显得重要。”在焦扬看来,为什么此前“基因编辑”一事会被如此口诛笔伐,不是科学不先进,而是挑战了人类的道德底线。“因此,育人实际是育灵魂,特别重要的是以德铸魂。而通识教育正是特别强调这一点,通过全人教育,串起人文精神、文明形态和精神塑造。”

“只有一门特色的课程是不够的,要从只端一个‘盆景’变成育人的‘百花园’。”焦扬指出,课程思政实际就是将德育贯穿于每一节课每一个课堂每一个教室,让所有课堂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责任,使不同的课程,在符合自身课程体系和学术特色、学科特色的前提下,都朝向同一个目标来育人。

对此,焦扬认为,要坚持把“育人”作为教育的生命,把“立德”作为教育的灵魂,把正确价值引领、共同理想信念塑造作为社会主义大学课堂的鲜亮底色,真正做到各类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始终同向同行,继而形成协同效应。

把各类课堂都变成育人涵养灵魂的场所

在复旦,学校还提出了“以德育德”“以智育德”“以美育德”“以体育德”“以行育德”的“五维育德工程”,“这就是希望把一切育人元素调动和利用起来,全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复旦特点的思政工作体系。”焦扬说道。

与此同时,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线上和线下,课本知识和社会实践间的“任督二脉”也在复旦被陆续打通。“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格,这些都非常重要,包括志愿服务、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社会实践,都应作为特别重要的内容呈现。”

焦扬介绍,思政课的每一门课还都有一个实践配套,比如,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就有一个治国理政系列的配套。复旦曾把许多地市的市长都请进课堂,一些对口的国家级贫困县县委书记就直接现身说法告诉大学生究竟是如何脱贫攻坚的。

“这就是我们的愿景,希望把各类课堂都变成可育人、能涵养灵魂的场所。在大学追求科学知识的同时,让青年学子的人格升华,精神丰满。我想,这也是大学的应有之义。”焦扬说道。

据其介绍,学校此前还推出了“看需求,悟变化,讲担当”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题社会实践活动,号召学生们围绕体会国家发展、服务地区建设、关注社情民生、宣传学校文化、开拓国际视野等方面,前往祖国各地,通过学术研究、调研考察、志愿服务等方式,一路载歌载行。15000多名学子踊跃参与,不仅开展了丰富的社会实践,留下许多动人动听的故事,更是充盈了大学里的青春记忆。

焦扬给出一组数据:复旦从2014年到2018年连续对在校大学生做调研,她惊喜地发现,这是对国家充满自信的一代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信任都高达96%以上。大学生的主流都很好,很大一个原因是这是在改革开放大环境下成长的一代。全面小康、从严治党、精准扶贫……什么叫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他们自己看着就明白。”

“下一步,全校还要继续形成合力,以课程思政的全面质量提升带动‘三全育人’工作,以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带动‘双一流’建设,努力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焦扬说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阅读全文 返回上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