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博士生发现运动视觉错觉产生“动图”
2019-02-19 上海

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郭颖

本报讯 看着这张图片,前后移动脑袋,会很明显地感受到两个圆环在分别以逆时针和顺时针(或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是大家的眼睛出问题了吗?今天(2月19日)凌晨2点,《神经科学杂志》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随着光流:真实光流运动向错觉光流运动转换的脑神经机制》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由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灵长类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视知觉脑机制研究组完成。

“我们的视觉系统由暴露在外的眼球、视神经和视觉皮层所组成。我们的眼睛是外部图像进入视觉系统的第一个环节,光学信号在视网膜上被转换成电信号,通过视神经传入视皮层的神经元海洋之中。眼球是一部全自动聚焦成像图像采集系统,在性能上超越目前世界上任何一部数码相机。眼球上即使很小的损伤都会引起严重的视力问题,最普遍的就是近视眼、老花眼。还有些类似错觉感觉的疾病,如有些人眼睛由于玻璃体浑浊而出现‘飞蚊症’,还有些人由于视网膜上缺乏相应的感光色素细胞而出现‘色盲’或者‘色弱’。这些病理性的异常都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完成此项工作的视知觉脑机制王伟课题组博士研究生罗俊翔介绍说。

这些错觉图形,一开始就是视力正常的人们所设计出来的,随后正是由于大家觉得这些图形轻而易举的就欺骗了他们的眼睛而引起广泛兴趣,并不断传播开来。而眼睛出现损伤或者发育异常,往往导致严重的视觉感知障碍。“因此,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讲,我们的眼睛是正常的。让我们更加精确的定义一下视觉错觉:人们的主观感觉与图形的物理参数不匹配的现象。这种感觉与实际不匹配的现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对事主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据悉,光流运动视觉错觉包括旋转错觉,收缩和扩张错觉以及螺旋运动错觉。结合心理物理实验和脑功能核磁成像技术,该研究组的前期工作首先揭示了旋转运动错觉的表征区域问题,他们发现编码真实旋转运动的人内颞上区也能够编码错觉旋转运动。以此为基础,他们进一步探索了真实光流运动向错觉光流运动转化的脑神经生理机制。这种信息转化机制的阐明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视觉信息在不同等级脑区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从局部到整体的视觉信息整合的加工原理。


青年报记者 郭颖

来源:青年报

阅读全文 返回上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