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艺术24小时:从走马观花到体察入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受访者供图、视频
定于下周末举行的2019年上海艺术24小时正有越来越多的细节被披露出来。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综合这些细节发现,今年艺术24小时不仅在内容面上更为宽广丰富,同时也有意引导市民更为深入地参观艺术场馆。这将是一场艺术参观方式的普及。
内容广了,参观深了
受到去年上海艺术24小时轰动效应的影响,今年24小时的参加美术馆和博物馆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从目前公布的名单来看,参展美术馆和博物馆的数量多达20家,包括chi K11美术馆、复星艺术中心、昊美术馆、龙美术馆(西岸馆)、明珠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OCAT上海馆、PRADA荣宅、上海玻璃博物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乔空间、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艺仓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及震旦博物馆。
本届活动还纳入30余家画廊和艺术空间的展览进行联动,同时将这一波艺文热浪延伸到超过50间设计概念店和餐厅内,并尝试在世纪汇广场等此类大型商业综合体内呈现公共装置作品,让艺术的魅力渗透进城市的点滴空间。其中不乏网红美术馆和博物馆,记者注意到,有的美术馆的票价高达百元。
上海艺术24小时最核心的玩法就是“一票看多馆”。 上海艺术24小时的活动之所以实现,其背后是徐汇区文旅局的全力支持。徐汇区文旅局已经将艺术24小时列为徐汇文化消费支持项目,也因此,总价值逾1300元的通票售价仅198元,早鸟票更是只有158元。
内容丰富了,票价便宜了,如何引导观众在有限的时间里,更深入更有效地参观美术馆和博物馆,则是艺术24小时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课题,因为这关系到艺术24小时活动全部价值的实现。
托比亚斯·雷贝格《阿拉巴马的月亮》,图片由艺术家及纽格赫姆施耐德(柏林)惠允。
来一次参观方式的升级
记者了解到,去年有超过5000名艺术爱好者参与了这一全城逛展的“艺术马拉松”。艺术24小时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将原本各自独立的艺术场馆通过一个活动和一张门票联系起来,产生了积聚效应,拉动了各馆的人气。去年24小时活动中,很多艺术馆人气飙升,一大半场馆在当日突破了观众参观人次的纪录。
当然,艺术24小时活动也让人思考怎么参观艺术馆的问题。不少观众拼的是参观数量,一些体力出众的参观者可以在一天内巡回参观8到10个场所,但这样的推进速度,多半是走马观花了。这恐怕并不是艺术24小时活动的实质所在。对此,主办方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他们的出发点还是想通过该活动来普及艺术,打破生活和艺术的界限,让观众去发现熟悉的城市隐藏着不眠的生机与魅力。也就是说,其实参观的质量远比参观的数量要重要。
[ECOW]-唐怀瑟之镜(WH),致谢艺术家及杨画廊。
为了提高观众参观的深入度,主办方这次对参观规则进行了调整。最重要的一点是将24小时变成了48小时。参观时间扩大了一倍,观众参观起来时间更为充裕,这有利于参观质量的提高。同时,记者注意到,此次参展场馆在布局上区域化特点明显。比如徐汇滨江就有龙美术馆、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上海油罐艺术中心等,浦东滨江则有艺仓美术馆、震旦博物馆等。艺术场馆比较集中,也有利于提高参观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主办方也提醒观众在参加上海艺术24小时之前,最好要事先做好功课,确定想参观的美术馆内容的风格,制定好参观线路,避免浪费宝贵的时间。今年艺术24小时的参展艺术场馆虽然都以当代艺术为主,但其实内容还会有很多细分,如何找到自己最想看的内容,这都是需要事前作好准备的。
通过艺术24小时来一次全民艺术场馆参观方式的升级,将是此次活动举办的一个重要目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受访者供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