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首次购险平均年龄为21岁 “保二代”保险意识比同龄人更强
2019-03-22 天下

蔡广新 制图

你是不是“保二代”?随着互联网保险平台的兴起,年轻人首次买保险的年龄越来越低,数据显示,“90后”和“00后”中“保二代”的保险意识比同龄人更强,将成为了保险市场的主力消费群体。

青年报记者 吴缵超

“保二代”对保险接受度更高

所谓“保二代”,是指父母给自己买过保险并享受过保险保障和理赔的群体。

小程就属于“保二代”,记得父母在其小时候就买过保险,他对记者说,作为独生子女,他现在也给父母买了健康险。另外,喜欢旅游的小程每次旅游前都在网上给自己买旅游意外保险,出外旅游有个保障。他认为,现在买保险很方便,经常接触互联网,通过互联网渠道下单购买保险也是自然的选择。

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对超过2万名网民进行了在线问卷调研,近期发布了保险用户大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同样发现“90后”和“00后”中占比更高的“保二代”,他们是对保险接受度更高的人群。

不过一个现象是,“保一代”“保二代”两种用户对保险的初始态度有明显的不同:“保一代”大多经历过对保险行业和保险代理人由厌恶到认可的态度转变,最初的负面印象主要来自于保险代理人频繁推销、不够专业;“保二代”由于接触保险时间比较早,又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就经历过分红或理赔,所以对保险接受度比较高。

小程认为,他现在也并不排斥保险代理人,他有一些保险代理人的朋友,会听听他们的推荐,再决定买保险。

首次购险年轻化的趋势明显

保险用户调研显示,“保二代”在网民中的占比为36.1%,年轻人首次买保险的年龄越来越低,有购险经验的网民,首次购险时的平均年龄为28.7岁。不同年代网民首次购险年轻化的趋势较为明显:“60后”和“70后”群体,首次购险时均超过30岁,而“80后”的首次购险年龄降至26.7岁,“90后”更降至21.7岁。随着城市线级的降低,网民首次购险年龄也随之增高。

而一群初入职场、在大城市打拼的未婚“90后”(“90后”占比为97.5%),跟总体网民比起来,家庭购险习惯让他们有较强的保险意识,是“保二代”占比最高的一类人。

调研还显示,优先给孩子买的人群已婚的比例更高;优先给老人买的群体“未婚、‘90后’、18-24岁、保二代”的比例更高;优先给自己买的群体“已婚、本科、白领、月收入1万以上、一线城市”的比例更高;优先给配偶买的群体“女性、已婚、月收入1万元以上、25-44岁”的比例更高。

在购买保险时,医疗是大家首选的险种,其次是重疾和意外。偏好优先买医疗和意外的人群与总体人群相比没有差异,而偏好优先买重疾的人群中,“已婚、‘80后’、白领”更高;偏好优先买养老年金的人群“已婚、‘70后’”更高;偏好优先买教育金的人群“女性、四线及以下城市”更高;偏好优先买寿险的人群中“男性、已婚、‘60后’、大学本科、企业管理者、月收入1-2万元”更高。

保险代理人工作方式也在转变

“90后”的小刘成为保险代理人已经两年多了,她认为自己不仅是“保二代”,更是保险代理人的第二代。

当年小刘的父亲就做过保险代理人,父亲每天拎着黑皮包出门至今还让其记忆犹新。有时晚上父亲还会带着客户到家来谈保险的细节,她在旁边也听到不少保险的专用词汇。虽然父亲现在已经不做保险了,但自己大学毕业后找了份保险代理人的工作或多或少也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不过,在网络时代,保险代理人小刘和其父亲那些早年保险代理人的服务方式已经不同,她会把潜在的客户先加微信好友,每天一早就提供一些资讯服务,在聊天中针对他们的各自不同情况推荐保险。

调研报告显示,75.2%的网民对在互联网上购买保险持接受态度,其中完全接受互联网保险的群体占23.6%,51.9%的网民有条件的选择在互联网上购买保险,如只购买大公司的产品、只购买短期类产品或只购买便宜的险种等。

但在认知上,互联网超过了传统的银行和电话销售成为了认知度第二的购险渠道,占第一的依然是保险代理人。在一些没有购险经验的网民眼中,还是认可保险代理人,原因是其“有熟悉信任的人、售后理赔有专人负责、有人帮我讲解条款”。


青年报记者 吴缵超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