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马路:一条陕西北路,半部近代史
2019-03-22 上海

“速写上海”社团群友“高疯子”/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人们说“一条西摩路,半部近代史”。原名西摩路的陕西北路筑成于上个世纪初,1946年改名为陕西北路。其中,北到新闸路,南至巨鹿路,短短近千米的路段,云集了宋家老宅、荣宗敬旧居、马勒住宅、西摩会堂等20多处名人旧居、典型风格建筑、革命遗迹,是上海开埠后中西多元文化交融的代表性路段。2013年,陕西北路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面对这样一条知名度颇高的明星马路,《陕西北路》纪录片导演金嘉楠和曹若愚在无数次穿街走巷后,挖掘了它寻常百姓、人间烟火的市井一面。正如金嘉楠所说:“那些过去的名人轶事、传奇往事,仍然弥散在弄堂和公寓某个斑驳的窗户里或者转角处,依靠人脉不断流传。”

“速写上海”社团群友“高疯子”/绘

找寻  一条西摩路,半部近代史

陕西北路自筑成以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上海的高档居民区,居住着大批外侨和社会名流,是老上海大名鼎鼎的“洋人街”。

1934年出生的老克勒杜老先生5岁就搬到太平花园,他是陕西北路太平花园小区居住时间最长的居民,迄今已经住了80年,见证了这条老街的岁月变迁。“现在金鹰商场的地方原先是西摩路菜场,卖菜的小贩都懂英语的。他们的英语就是几个单词。‘Do you want beef(你要牛肉吗)?’‘Do you want mutton(你要羊肉吗)?’”

在24路公交车上,杜老先生娓娓道来这条马路的前世今生。“以前马路很窄的,这里都是花园,花园主人是澳门赌王的祖父的亲哥哥何东。何东很低调,他喜欢坐一辆奥斯汀Mini出门……你看,这幢花园洋房里曾住了犹太人……这是上海滩最有名的教堂怀恩堂。旁边是宋美龄家,也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的地方。这种戗篱笆有一点好,通风。”

“速写上海”社团群友蔡震/绘

“我比较怀旧,回想起小时候很多事,就把老房子买回来了。”在《陕西北路》纪录片里,另一位太平花园居民罗世忠邀请导演参观了他的家。罗先生家的客厅里迄今还保留着两根代表了那个年代建筑风格的罗马立柱。房间的前间和后间都设有壁炉。“我家地板基本上都是原始状态,上世纪七八十年的地板到现在没动过,我们经常保养,擦好地板后用碧丽珠打蜡。老房子的结构、设备甚至连门框上雕刻的花纹也是原汁原味的。”

镜头还记录了一群毕业六十年的老校友回到母校七一中学(原崇德女中)团聚的故事,在校园里,她们重温自己的青春年代和对老洋房建筑的回忆。

“速写上海”社团群友Tina/绘

陕西北路上最有名的单幢国宝级建筑要属马勒别墅了。在马勒别墅工作了16年的办公室主任孟征宇和上海史专家薛理勇分别讲述了他们对马勒别墅的研究故事。

当年,马勒先生的小女儿在花园里梦到了安徒生童话世界,醒后画出了梦里的梦幻城堡。马勒一看,“不得了,漂亮!”便请了当时上海最出名的华盖建筑事务所,从设计到建成用了12年的时间。游走在马勒别墅的楼道里, 不规则的此起彼伏的楼梯使人产生一种仿佛身处航行中的邮轮的感觉,又或者是身处迷宫,迷失在106个大大小小的房间里。建筑内部有着许多非功能性的构造,预示着海洋文化。通道上的圆窗,象征着轮船上的舷窗;廊道、楼梯和房间里的木雕,以及地板图案,讲述的都是海上的故事:船舵、船锚、海浪、灯塔、海草、贝壳等。穿行其间,时间消逝,记忆浮现,150年前,这个家族漂海而来的奇幻之旅仿佛就发生在眼前。

关于马勒家族有很多谜,迄今马勒别墅里还有一个从未打开过的神秘保险箱。这个保险箱是否还留存着主人的身份和记忆呢?给世人留下了遐想的余地。

“速写上海”社团群友廖方/绘

对话  导演金嘉楠:想拍居民记忆中的陕西北路

记者:陕西北路上名建筑云集,但在《陕西北路》这部纪录片中有很多人物的采访,甚至有的镜头是在公交车上采集的?请问你们在拍摄过程中是出于什么考量?

金嘉楠:的确,陕西北路的建筑形式比江宁路丰富许多,我们常年拍人物专题,相较建筑本身,我们更喜欢讲述建筑中发生的人物故事。这次,我们想拍的是居民中记忆中的陕西北路,而非建筑版陕西北路。

记者:在拍摄过程中有遇到哪些困难吗?

金嘉楠:《愚园路》的拍摄有徐锦江老师的著作做参考。但我在拍摄《陕西北路》时没有类似的参考资料,从头到尾加起来我看了五六十本书。此外,想要挖掘人物故事很难。需要自己去敲门,获得居民的信任。有一位老先生起初有所顾忌。幸好我是一名女导演,又是上海人。在去他家好多次,慢慢熟络了后,我再把负责摄影的同事介绍给他。老先生的一句话特别好玩,“我蛮会看人的。你们算是忠厚老实的,所以放心让你们来拍。”

我们这部纪录片有两个导演,我们的分工很明确,我偏重文本、采访、剧本、写作。另一名男导演曹若愚则负责视觉设计、摄影以及现场调度。在拍摄建筑时,曹若愚面临了很大的挑战。比如在拍荣宅时,正值前面一个展刚刚撤展,后面一个还没接上,老房子里空荡荡的。曹导觉得如果老房子里有光影流动,建筑会显得更有人情味。于是,拍摄过程便分外辛苦,光影流动的很快,整整一整天,曹导和其他工作人员都在追光。所幸最后呈现的效果很好。此外,我们还买了鸟笼、玫瑰花等道具。巧的是,荣宅宴会厅上玻璃的花纹就是红玫瑰。拍摄西摩会堂时我们买了一个烛台,点上蜡烛,此情此景让人回想起当年犹太人流亡到上海,心灵得到喘息的故事。在居民罗先生家拍摄时,我们突然听到三五牌的钟声。这个牌子的钟带着浓浓的海派特色。

“速写上海”社团群友“高疯子”/绘

记者:拍摄过程中,哪些故事给你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

金嘉楠:曹导就是在陕西北路一带长大的。我们当时的第一站是重走他昔日上学途中穿弄堂的路线:二工大附近有好多个大片的老小区是互相串通的,曹导当年上学,绝不走寻常路,通常他喜欢从位于延安中路的慈惠南里穿进去,再从威海路穿出来,钻进对面的林邨,隔壁就是慈惠北里,慈惠北里又连通着华业大楼小区,从一个门穿出来就是陕西北路美新点心店附近了。

徜徉在昔日熟悉的老弄堂里,曹导突然说:“我好像有一个很厉害的影评人同学就住附近,好像就住这一排这几户……”话音刚落,只听一声尖锐的女高音呼叫我师兄名字:“曹若愚!”说时迟那时快,来人正是影评人同学的妈妈。此时此刻,这位阿姨正披着湿漉漉的长发,手中拿着极有年代感的脸盆,再观察一下阿姨服装、曹导的服装和周遭环境毫不违和的协调搭调,给完全不了解陕西北路风情的我上了生动一课:这条马路既有着明珠荟萃、名门豪宅厚重的一面,也有着寻常百姓、人间烟火的市井一面,它们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如果拍摄仅仅表现了其中一面,作为上海籍导演这实在是说不过去的,而且也是不能被附近居民和老市民认可的。在弄堂间穿梭,我才真正感受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时间仿佛不是直线通往将来,而是环形不断往复的,那些过去的名人轶事、传奇往事,仍然弥散在弄堂和公寓某个斑驳的窗户里或者转角处,依靠人脉不断流传。

“七月”/绘

思考  陕西北路历史名街如何对外展示?

陕西北路上有20多处名人名街,但想要和导演一样,深入民宅,进入已经用做办公场所的保护性建筑,并非易事。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兴冲冲而来,带着些许遗憾离去。

陕西北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展示咨询中心位于陕西北路600号,这是2013年陕西北路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而成立的一个场所。

之所以要成立咨询中心是出于多方面的考量。现如今,这条马路上的大部分名人故居成为办公场所,比如宋家老宅现在作为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的办公场所,何东公馆如今是辞书出版社的所在地,西摩会堂旧址位于上海市教委大院内。这些历史建筑是有价值的,这些年,大家对历史文化故居也越来越感兴趣,但完全对公众开放是有相当困难的。

“速写上海”社团群友Tina/绘

陕西北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展示咨询中心里有很多老房子的照片、小册子,还有视频介绍片等。它是一个窗口,每天从世界各地过来参观的游客可以从中一窥陕西北路建筑的风采。 

此外,我们还以这个空间为基点,打造了专售海派文化书籍的书吧。一楼辟有咖啡空间,二楼设有共享书架。一年四季,我们持续不断地举行各类文化主题活动。比如从2016年开始,我们和上海市作家协会与静安区文旅局共同发起开展的一月一期的陕西北路网络文学讲坛。历史文化老街区和新型的网络文学形态有机结合在一起。

XT/绘

除了陈列展示之外,我们还举行了建筑专家讲座、小店嘉年华等青年人喜欢的时尚活动。2018年陕西北路的秋天,上海老房子俱乐部理事长吴飞鹏带着粉丝们逛陕西北路,讲述发生在这条马路上的历史,有组织地参观太平花园弄堂、七一中学等。活动反响非常好,有粉丝还制作了旅行手帐。

这条马路上的历史是年复一年积累下来的,如今的生活形态也是千家万户传达出来的。我们希望用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注入老街区的文化空间。活化陕西北路的使命任道重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