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旅游气象服务中心今年将建成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12部CINRAD SA型号雷达同步观测,区域环境气象一体化业务平台为污染天气“把脉”,打造长三角旅游气象服务中心……长三角气象联动保障正越来越紧密!青年报记者从昨日召开的“2019世界气象日暨长三角气象联动保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长三角旅游气象服务中心今年将正式建成挂牌,该中心将探索推出全天候“气象荐游”,为游客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推荐合适的旅游景点。
雷达同步观测为强对流预警“提速”
每年夏天,来去匆匆且经常造成灾害的强对流天气一直被重点防范,如果能越早预测并发布强对流预警,就能为防范和应对争取更多的时间,那么,如何能更早预测到强对流天气呢?华东区域气象中心牵头,组织长三角地区气象部门共同开展了雷达同步观测。
上海市气象局观测与预报处副处长陈奇介绍说,为了提高雷达拼图质量和时效,长三角地区气象部门开展了雷达同步观测,对长三角三省一市的12部CINRAD SA型号新一代天气雷达进行了同步,不止是时钟同步、体扫同步,而且基数据实时上传,也就是可以边扫描边传输。
“这样做的好处是,原来一个体扫开始后18分钟左右才能拿到长三角地区的雷达拼图,现在体扫开始后3-8分钟就能拿到,也就是说,预报员可以提前10分钟了解雷达实时状况。”陈奇说,别小看了这10分钟,去年全年上海气象部门强对流的预警时效平均是40多分钟,如果预报员能提前10分钟掌握雷达实况,那对强对流的预警和整体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都将有很大的推动。
长三角区域环境气象一体化业务平台作用初显
长三角大气污染治理明确要求区域联防联控,为此需要建立区域一体化的环境气象业务模式,包括符合污染传输演变规律的监测网络,支持省市两级服务的模式系统,满足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预报服务业务。
目前,长三角区域环境气象一体化业务平台已实现了三大功能,即在长三角区域层面实现了气象和环保部门信息共享,提升对污染输送的组网观测能力;实现长三角地区污染天气预报信息的共享,和环保部门联合制作发布未来5天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指导预报;建立了污染输送评估系统,实现对长三角区域及三省一市关键气象条件的定量评估和对输送贡献的定量评估。
“气象荐游”让你知道什么天气适合玩哪些景点
阴雨天气到粉墙黛瓦的古镇、古街游玩别有情调,大雾天气适合到有雾凇云海的黄山旅游,低云天气在上海中心能看到“云雾缭绕”的上海……今后,长三角的市民和到长三角旅游的游客,将能收到这样的“气象荐游”。
上海市气象局副局长冯磊介绍说,今年,上海将建立长三角旅游气象服务中心,探索推出全天候“气象荐游“。
“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旅游跨度较大,而旅游受天气的影响也很大,但其实除了灾害性天气外,不同的天气条件下都有值得去旅游的景点,比如阴雨天去古镇,大雾天去黄山,即便是天气恶劣,也有各种室内的场馆、展会可以玩。”冯磊说,“气象荐游”就是想让长三角的市民和游客,在不同天气条件下都能找到值得旅游或适合旅游的景点,不必因为天气留下遗憾。
同时,长三角旅游气象服务中心还将与旅游企业合作,设计推出长三角气象服务旅游线路,“除了不同季节有不同气象景观之外,长三角区域的科普资源也非常丰富,比如在徐家汇就有百年的气象台,比如江南地区最高的气象观测站,这些也可以成为旅游景点。”冯磊透露,除此之外,长三角旅游气象服务中心还将与各个省加强合作,推出一些气象景观的预报。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