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施行第一天,来看看校长是怎么陪餐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吴恺/图、视频 吴恺、杨诚/剪辑
今天,《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开始施行。根据这一规定,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应当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做好陪餐记录,及时发现和解决集中用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校长陪餐”怎么陪?陪什么?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今天中午走进普陀区中山北路第一小学进行了现场采访。
班主任身穿白色外套陪餐。
五名总护导每天轮流陪餐
中午11点45分,中山北路第一小学二年级一班的教室内,每个学生的课桌上都已经摆好了餐盘,身穿食品工作服、戴着帽子和口罩的班主任沈晓菁正在给孩子们盛汤。与往常相比,今天教室里还多了一位用餐老师——担任星期一总护导的副校长王芳。
清炒虾仁、香肠炒蛋、烂糊肉丝炒青菜、油豆腐白菜汤,主食是米饭,王芳餐盘里的食物和学生们的一模一样。边吃饭,王芳边观察着孩子们的情况,不时和“同桌”的学生聊两句:“觉得今天的午饭怎么样?好吃伐?”而看到副校长坐在教室里一起吃午饭,一些活泼的孩子也比较新奇,饭吃得又快又好,11点55分就已经有两个男生报告“光盘”。
第一个光盘的学生。
在二年级二班,班主任老师也在教室里和学生们一起用餐。校长徐梅芳介绍说,此前学生们用餐时一直有班主任或副班主任陪餐,新规实施后,学校又增加了总护导陪餐,5名总护导由校级和中层干部组成,每天轮流到班级里陪餐。
谈到第一天陪餐的感受,王芳认为,对小朋友来说,“校长陪餐制”有鼓励的作用,“平时我们一直在宣传光盘行动,但如果坐在他们中间一起吃饭、光盘,对他们(光盘)也是一种推动。另外,亲口吃了孩子们的饭菜,有亲身感受,对饭菜的质量也有了第一手的资料。”
校长询问学生对于午餐是否满意。
多重机制确保食品卫生和安全
大人们爱吃的红烧肉,孩子们却不怎么爱吃,怎样能既保证营养均衡又让孩子“光盘”?中山北路第一小学也对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学生们提出希望增加炒饭、烂糊饭,减少红烧肉之类,我们也适当做出了调整。”校长徐梅芳介绍说,学生午餐的搭配基本为两荤、一小荤、一素、一汤,主食是米饭、蛋炒饭,有时还配烧麦、虾饺等小点心。
而在食品卫生和安全方面,学校也有多重机制保障。在食品公司的确定上,通过家委会的筛选和政府采购平台最终确定了全国十大团餐公司之一的食品公司来承担学生营养午餐的制作和保障,“这家公司在食物的源头、检测、仓储、运输等方面都比较规范。”徐梅芳表示,学生的午餐都是在学校食堂加工烧制,从洗菜、切配到烧煮、分装,整个过程都有监控,另外食品公司对食堂的整个流程也有监控。“家委会会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另外每天由校长、分管副校长、后勤主任、卫生老师、总护导组成的检查团,也会对学生午餐的操作过程进行随机检查,主要检查整个操作过程是不是规范、食品是否留样、烧煮是否达到温度等等。”
【其他学校陪餐情况】
在长宁区适存小学,从一年前开始,就有开学第一天校长和学生共进午餐的传统。校长曹永邹介绍说,从4月1日起,根据《规定》要求,学校将把陪餐作为一项长效机制来抓:“全体行政老师参与,确保每天有一位行政负责老师进班陪餐,确保每个班每学期至少有一次学校负责人陪餐。”
曹永邹认为,陪餐时,相关负责老师一方面可以关注营养午餐的数量、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用餐礼仪、光盘行动的开展情况,同时还可以掌握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状况,可谓一举三得。“每天的陪餐都有记录,一旦发现不足第一时间与食堂对接,不断改进和完善。”
在杨浦区教育学院实验小学,学校从去年底就开始了陪餐制度。校长姜谊介绍说,杨浦区从上学期开始就要求各个学校负责人实施陪餐制,学校安排了校级和中层干部10人轮流陪餐,并做好陪餐记录,当天的菜烧得怎么样、哪道菜最受学生欢迎,陪餐老师都要一一记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吴恺/图、视频 吴恺、杨诚/剪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