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獐奔跑、听鹤高歌……上海动物园为“土著”动物建了个乡土动物区
2019-04-22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摸摸豪猪刺、看看水獭潜水、登观鸟亭台听鸟鸣、爬观虎桥与桥下的华南虎一同散步……一年半时间的精心打造,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当天,上海动物园乡土动物区正式开门迎客。这也是国内第一家以“乡土动物”冠名的展区,市民在此不仅可以观赏了解到上海及周边的动物们和背后的故事,还能体验到市区的湿地密林生态。

乡土动物,指上海及周边地区历史上有过或现在还有的野生动物。据悉,上海目前的野生动物中,鸟类共有480种,两栖类动物15种,爬行类36种,兽类44种。上海动物园乡土动物区在原小兽园和豹房地块进行改扩建,建成之后的展区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展示了20多种动物。

小爪水獭

记者看到,整个展区以上海湿地生活环境、丘陵密林自然形态为特色,尽量让动物生活在模拟自然的展区里,表现出其原本的天性。一条栈道串联起了动物们的家园,游人宛如在野外湿地中游走,和大自然的生物共同呼吸。

果子狸

一年半改造,其中有不少匠心独具。鸟类区的“昆虫旅馆”给鸟类带来了很多昆虫食物,形成了自然的“生物链”。展区里安放着各种造型的大小树杈,有真有假,看似杂乱,其实都是供动物消遣娱乐的神器。不同动物的“窝”也不一样。狗獾、猪獾、貉的小窝多是空心的树干,里面铺上树枝,这些小兽结伴挤在一起,空间足够,还能遮风挡雨。果子狸是树栖动物,因此它们的小“窝”被安放在离开地面一定高度的枝干上。豪猪是个大家族,它们住在一个大型的水泥树洞中,树洞两边开口,出入方便。獐和黄麂拥有一座座木质“小别墅”,星罗棋布在草坪上。而像华南虎、金钱豹这些喜欢攀爬跳跃的大猫,粗壮的乔木树干被巧妙地组装起来,搭建成为一座座坚固的栖架,既有娱乐功能,供这些猛兽们玩耍增加运动量,同时也是大猫们休息打盹的好地方。

据介绍,游客们在此可以进行“沉浸式”体验。展区饲养员还推出了全程50分钟的步道科普讲解导览。而在今年夏天,该展区也有望推出夜游体验。

狐狸

实地体验,记者带你玩转乡土动物区

—鸟类区

进入乡土动物区,第一个家园是属于鸟类的。这里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丹顶鹤,因为年纪还小,2只丹顶鹤还没有出现标志性的丹顶,饲养员说,要到2岁时才会长出漂亮的丹红。它们的老乡是白枕鹤,因为有红色的侧脸,又叫红面鹤,和丹顶鹤相比,它们的体型更小一点。岸边还时常能看到另一种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湿地中,还有小天鹅、鸳鸯,它们胆子很小,一般都会躲在灌木丛中和水草边,去找寻它们的过程就很有趣。

在鸟区,湖面、浅滩、溪流、小岛形成了一大片湿地景观,在其中漫步,感觉到空气特别清新。而登上制高点的观鸟台,更是能俯瞰到所有的鸟类和湿地景观。

丹顶鹤

 背后的故事 

【丹顶鹤】每年9-10月,丹顶鹤都要向南方迁徙过冬,上海是其南下越冬路线的一个重要的迁徙点,直到第二年的3-4月它们才飞回北方生儿育女,进入繁殖期。由于丰富的食物来源和适宜的气候,有一些作为候鸟的丹顶鹤则选择在长江流域永久驻留,成为留鸟。

据传,上海浦东的航头地区曾是丹顶鹤栖息地,有史书纪录唐代大墨客李白和刘禹锡都曾来过当地,并写下不朽的鹤诗。丹顶鹤因其头顶上有一抹丹红而得名。身上大部分羽毛都呈白色,俨然一派仙风道骨,其寿命长达60年而常被赋以长寿的象征。

【东方白鹳】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上海动物园于1982年实现该物种的国际上首次繁殖。体态优美的东方白鹳是一种大型的涉禽,体上的羽毛主要为纯白色。长而粗壮的喙有着强大的捕食技能,其分布繁殖地主要集中在俄罗斯远东和中国的东北,越冬地集中在中国长江流域。

东方白鹳的种群在上海地区主要分布于南汇东滩、横沙东滩、崇明东部和北部。近十年来单点单次最高数量10只(2017年11月,横沙东滩),近年来种群数量不稳定。

小爪水獭

—小兽区—

和鸟区相邻,沿着栈道,可以看到各类小兽。右手边,饲养员在喂食小爪水獭,胃口特别好的小爪水獭每顿能吃8-10条鱼,一天要吃两顿。水獭是一夫一妻制,欢欢和唯唯就是一对恩爱伉俪,唯唯总是让着欢欢,游泳的时候也总是跟在欢欢后边,不愿分开。在深水区,还能看到粉红鼻子的乐乐展现优美的水底泳姿。

往前走,右手边就是一丘之貉里的貉了,这可是正宗的上海“土著”。再往前,狗獾和猪獾听名字让你傻傻分不清楚。其实很好认,一个长得像狗,一个面部像猪,叫声也像猪。

猪獾

饲养员会介绍不同动物的有趣习性。比如豪猪,身上有近2万根尖刺,受到威胁就会竖起来,锐利易脱落,游客还可以摸摸脱落的刺。虽然叫猪,其实它属于啮齿动物,与老鼠亲缘关系更近。果子狸喜欢吃水果、浆果,还很挑食,生的和熟透的都不吃。

豪猪

 背后的故事 

【貉】正宗的上海“土著”动物,成语“一丘之貉”的原型,这种小型犬科动物,是一种古老的犬科动物。貉多栖息于河谷、草原和靠近河流、溪流、湖泊的草原地带和丛林中;昼伏夜出,属杂食动物。

在上海动物园就生活着野生貉,运气好的游客还能在道路旁及灌木丛中“瞄”到它们。近年来,有好几则关于在上海住宅小区内发现貉的新闻,野生貉在上海地区的遇见率呈上升趋势,这也从侧面验证了上海的生态环境正在逐渐改善。

【狗獾】上海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上海现存体型最大的兽类。因其习惯于夜间出没,因此在野外想一睹“獾容”,也绝非易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狗獾广布于上海郊区,特别是松江、金山、奉贤和嘉定各区。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野生狗獾的数量日益稀少。上海市有关部门十分重视狗獾的保护,从2003年开始,市野保管理部门联同华东师范大学开展了狗獾的生态恢复项目,用了10年的时间建立起了一个可供狗獾生存和繁衍的栖息地,狗獾的野外种群得到了发展。

黄麂

—鹿科区—

可爱的小鹿一直很惹人爱,乡土动物区中最大的一片“住宅”,就属于鹿科动物——獐。獐没有角,但雄性有獠牙,獠牙最长能长到8厘米。所以它的英文名也叫“吸血鬼鹿”。不过它的獠牙没有攻击性,只是吸引雌性獐的利器。这片田园区里生活了10头獐,宽阔的土地能让爱奔跑的它们尽情舞动。

獐的对面则住着鹿科动物中体型最小的一种—黄麂。它们有角,毛色偏棕黄色。眼部前段有个很深的泪窝,额头有两道额线,放松时会舒张开来。也有獠牙,但比獐小很多。

 背后的故事 

【獐】上海地区重引入物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獐又名河麂,东亚地区特有动物之一,喜欢栖息于江河、湖泊两岸的湿地;单独于晨昏活动。

早在新石器时代,上海就有獐的分布,在19世纪末其数量还相当多,曾一度充溢于青浦、奉贤等地的市场。但由于长期的自然环境变化,特别是人类活动的影响,20世纪初獐在上海地区绝迹。

2006年开始,上海进行獐的重引入,开创了国内大型哺乳动物重引入城市绿地的先例。2007年从浙江舟山獐养殖场引进种獐至浦东新区华夏公园饲养,通过10余年的饲养繁殖,扩大形成了100余只的圈养种群,成为上海市獐重引入项目的重点种源繁殖基地,并尝试野化和野放。目前在上海明珠湖公园、上海滨江森林公园、华夏公园,都有獐的圈养种群。

金钱豹

—猛兽区—

金钱豹、赤狐、豹猫,这些猛兽也属于乡土动物?事实上,它们都曾经在上海及周边活动过,只是没能定居。隔着玻璃,市民游客就可以看到这些形态各异的猛兽了。而压轴好戏就是长长的观虎桥,两旁就是兽中之王——华南虎。这一命运多舛的虎类被很多专家定义为野外已灭绝,只能在动物园和动物保护区内看到。

华南虎

 背后的故事 

【华南虎】中国特有的虎亚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生华南虎曾经遍布全国,但近20年来野外未见踪迹。根据上海各县志和乡镇志中的记载,最早记录今上海地区有老虎活动的踪迹是从元代开始,共有20余次老虎在上海活动的记录。但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在清朝乾隆二十六年后,上海地区再也没有老虎的踪迹了。

上海动物园作为华南虎种群保护与复壮的发起单位,围绕华南虎种群保护的相关项目已经开展,包括华南虎正常生理学指标的研究、华南虎常见传染病的检测以及华南虎犬瘟热抗体的测定等。后续将以华南虎的研究为主线,针对华南虎的保护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繁殖生物学以及行为学等为内容展开研究。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