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历史,彰显活力——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改造亮点纷呈
2019-04-2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吴恺、施培琦/图 施剑平/摄像、剪辑

历经8个多月修缮,在百年五四之际,“渔阳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于4月29日改造落成,开始试运行,向社会公众开放。

一组石库门吊灯、一排木质百叶窗,复原老建筑的味道;一份启事、二十四本藏书,用新的实物还原历史;一组艺术浮雕、一幅油画,重现渔阳里走出的革命领袖风采;两块多媒体显示屏、一个互动体验区,用新科技赋予纪念馆新活力。

重新开放的纪念馆,期待会成为青少年中的“网红打卡地”。

 内容呈现特色 


展陈部分强调了五四运动孕育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领导下,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才得以成立,并正确发展。

——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改造项目专家组成员  闵小益


  挖掘史料呈现实物,注重还原历史

淮海中路567弄,典型的上海老弄堂,百年前它是霞飞路新渔阳里。

位于新渔阳里6号的二层石库门小楼,近百年前,俞秀松、李汉俊等八名当时平均年龄24.5岁的年轻人,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领导下,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

百年后的今天,这幢石库门小楼成为修缮一新重新开放的“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

全新亮相的纪念馆一共分为六个展区。一楼为序厅和共青团知识互动体验区两个展区。二楼展厅则以时间为序,以历史事件为脉络,共分为“传播马列 思想启蒙”、“青年先锋 上海建团”、“培育栋梁 干部学校”和“指导全国 星火燎原”四个展区。

建筑内部设计侧重复原“渔阳里”老建筑符号,展陈内容的原则强调不忘初心还原历史。随着对五四运动和建党建团的不断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史料被挖掘和展陈,聚焦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2年团的一大期间,渔阳里和渔阳里培育的年轻人在共青团建立初期的历史作用。

步入第一部分序厅,映入眼帘的新渔阳里6号的“三个第一”,即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干部学校——外国语学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通讯社——中俄通信社。

作为此次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改陈改建专家组成员,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青运史研究专家闵小益表示,“三个第一”的展示,彰显了新渔阳里6号在中国建党建团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

序厅的正前方,是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八位发起人的艺术铜雕,由上海市美协副主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蒋铁骊全新创作,展现了俞秀松、施存统、陈望道等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最早的八位发起人的形象。

浮雕群像东侧新增的4米×2米移动屏幕,将播放约2分钟的渔阳里宣传片,介绍了八大发起人和团史发展。序厅同时还承担了入团宣誓、开设微团课等功能。

纪念馆二楼展陈以“图文+实物展品”为主,分为四部分。

第二部分“传播马列 启蒙思想——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创建”从五四时期的上海开始介绍,至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建立,指出了在1920年6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 施存统、陈公培在上海组建了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闵小益表示,五四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其宝贵之处不但让五四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同时更表明,是五四运动孕育了中国共产党。

由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首任书记俞秀松亲笔撰写的《青年团筹集基金启事》,由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八位发起人之一的施存统珍藏的24本藏书,这些珍贵的实物此次都能在第三部分 “青年先锋 上海建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中看到。该部分强调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中国第一个青年团组织,还以图文、实物、视频等形式着重介绍了青年团八位发起人的生平事迹。

闵小益指出,八大发起人中有三位更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员。“因为党的发展需要助手和后备军,所以就指派了较为年轻的俞秀松、施存统等人发起成立了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得以成立并正确发展的。”

展厅第四部分聚焦“培育栋梁 干部学校——外国语学社与渔阳里培育的进步青年 ”,展示了外国语学社这一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干部学校,不但介绍了校长杨明斋,秘书俞秀松,教师李达、李汉俊等,同时聚焦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等渔阳里培育的先进青年,用图文、实物等还原了他们的人生。

在第五部分“指导全国 星火燎原——从团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建立到团一大的召开”展厅看到,当时北京、天津、武汉等地开始纷纷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之后,临时团中央在上海成立,并把团中央机关仍然设于新渔阳里6号。

此次一楼还新增一处占地83.8平方米的共青团知识互动体验区。展区通过多媒体、电子游戏等新型科技手段,将团史、《团章》、团员证、团徽、入团流程以明白易懂、轻松易记的方式带给参观者,提供了寓教于乐的参观学习途径。

 设计亮点 


此次改造中,馆内设计上尽量保证原汁原味,复原老渔阳里的建筑符号。内容呈现上增添了不少新形式,增加可看性,但形式均是为内容服务,保证对这段红色历史的还原,有助于参观的青少年更好地了解渔阳里。

——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改造总设计师  胡晓云


‖  复原老建筑符号,设计与一大成“姊妹”

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胡晓云曾是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改造的总设计师,此次他又担任了渔阳里改造的总设计师。他介绍,此次馆内设计侧重复原渔阳里的建筑符号,将这座石库门建筑的尖顶、屋内立柱都进行了还原。

在二楼展厅里,屋顶是用现代材料制成的瓦片,只要细心留意,还能发现五六个组合在一起悬挂在展厅上方的吊灯,造型与张家姆妈、李家伯伯在石库门客堂间里所用的吊灯一模一样。

二楼展厅还原了石库门建筑的尖顶,让内部空间更加宽敞。靠窗的走廊新增了一长排木质材料的百叶窗,样式与石库门的老式窗框无异,百叶窗可调节,天气明媚时,阳光可透过百叶窗洒进纪念馆的走廊上,在参观的同时也能感受一番老建筑的韵味。“所有的设计细节都强调与原建筑相符合,用现代的工艺复原老建筑的味道,让参观者浸入式感受这段历史。”胡晓云表示。

展厅图文色彩则以红色、灰色为主,排版、样式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有着相似之处,“这样设计是想与一大形成‘姊妹’关系,让参观者在参观一大会址纪念馆之后,来到渔阳里时更有亲切感和连贯性。”

‖  多媒体展示吸引青年目光

胡晓云介绍,纪念馆在改陈改建过程中,使用了各类新颖多媒体方式,更好地生动再现渔阳里的红色历史。

在纪念馆两楼,在国内展馆中首次采用了三屏互动方式,更加生动地用多媒体呈现当年渔阳里的故事。青年团的八位发起人围绕着渔阳里旧址,展现当年在渔阳里学习工作时的场景。

胡晓云告诉记者,如介绍陈望道时,黑镜玻璃上会亮起陈望道的形象,画外音结合视频则讲述他的生平及在渔阳里的活动情况。“屏幕有裸眼3D的艺术效果,是一个高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多媒体艺术主题秀,也能加深青年人对这八位发起人的印象。”

与此同时,在外国语学社学员展示区、早期团组织在各地建立展示区等,也采用了生动的多媒体形式。

而在共青团知识互动体验区。团员青年在透明互动触摸屏前,可以了解团歌、团旗、团徽的历史,查看青年大学习的视频以及其他团史团情材料。更大的65寸互动触摸屏上展示着中国共青团组织的发展以及团代会的相关信息,实现一键查询。

团员青年想要了解电子团员证申领、青年志愿者网上注册报名等信息,这一区域也有互动显示屏呈现。

值得一提的是,为吸引青少年有兴趣学习了解,此次围绕共青团创建的历史还将设计互动游戏,主要以老渔阳里和新渔阳里、中共一大会址、大沽路团中央局旧址等为串联的寻宝游戏,游戏过程中配以历史地图、照片、视频讲解,使得互动游戏操作台成为高人气的区域。

 展陈亮点 

‖  一份重量级“启事”,一张跨越万里的铁床

“邦人君子及当代宏达鼎力匡襄,予以惠助,俾基金有着,团务自易策动,直接为社会青年谋公众之福利,间接实兴我国民族前途关系者綦巨!岂独本团之幸焉?”

如此铿锵有力的文字,出自此次新增的展品《青年团筹集基金启事》中,这是一份小楷书法艺术品,由俞秀松在建团初期亲手撰写。俞秀松不但是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首任书记,也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员。

这份珍贵的史料是市政协常委、上海拙朴投资管理中心创始合伙人邵楠交授于纪念馆的,首次在纪念馆改造落成之后对外展出。   

据了解,去年年初,邵楠在北京一拍卖会上偶然得知这份《启事》,并未到现场的他先通过回传的照片通读了内容,一百年前青年团创办之不易跃然纸上,让他唏嘘不已,“满纸慷慨激昂之言,体现的是热血青年拳拳的爱国之心。”

邵楠在通读全文结合查阅历史资料后,推断这份《启事》应写于1920年8月青年团成立前后。拍卖会上经过了二三十轮的较量,最终被他收入囊中。

邵楠觉得,《启事》反映了俞秀松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为组建青年团,号召社会各界鼎力相助的历史,是对青年团早期历史最有力的佐证。 

这不仅是一篇募集资金、引领青年团战斗的檄文,更是能穿越百年,让如今新时代的青年感受到,青年是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当者,对国家的重要意义,以此能帮助青年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样的自信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历史赋予青年的。”

同样,与俞秀松有关的新展品,还有一张跨越万里、从新疆带回上海的单人铁床,还原了俞秀松的卧室。铁床由俞秀松的继子俞敏和继女俞雁捐赠给纪念馆。

俞秀松曾在1935年前往新疆,任新疆民众反帝总会秘书长等职,这张铁床就是他当年在新疆时卧室的配置。1939年,俞秀松在苏联肃反扩大化中遇害,时年四十岁。

1943年,俞秀松夫人安志洁从新疆出发,经重庆、江苏、浙江等地辗转回到上海,历经多次搬家。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行李总以精简为主,但每次整理行李时,俞敏的母亲最先考虑并带上的,总是与丈夫俞秀松有关的物品。

这张笨重的铁床,被拆分为床头、弹簧床面等五部分,跟着安志洁,从新疆一路颠簸到了上海。俞敏说,他儿时也睡过这张铁床。

‖  24本施存统藏书,题记背后的革命爱情

第一任团中央书记、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八位发起人之一的施存统喜欢看什么书?这次在纪念馆里也能找到答案。在二楼展厅“青年先锋 上海建团 ”部分,能看到由收藏爱好者吴景键先生所收藏的施存统早年个人收藏的24本藏书,其中有两本书还有施存统的个人签名。

正在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攻读博士的吴景键表示,他一直对二十世纪早期革命史非常感兴趣,在意外发现施存统的藏书后,开始慢慢关注起施存统个人。

2016年夏天,吴景键上网查询资料时,发现一家古旧书籍交易网站上有施存统的藏书,于是在两个月内陆陆续续买到24本。这些从国外漂洋过海进入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大多为日语版,多是由施存统在日本留学时购得。

施存统又名施复亮,在吴景键所购的一本早期日文共产主义文献《社会问题研究》上,就有用红色铅笔所写的名字“复亮”,并配有“此书与复光的信同时收到,一九二五·九·一·十三”的题记,“从书上的题记也能看出他和钟复光那段革命爱情故事,最后他们结为革命伴侣。”   

2017年夏天,趁着暑期回国的吴景键特意前往改造前的“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参观。他发现馆里的实物展品相对较少,当时就萌生了“能不能让自己收藏的施存统藏书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让藏书在纪念馆里展出,“部分青年其实对于包括早期共青团史在内的早期革命史都比较陌生,很希望这些实物藏品能够增进青年对那个时代的兴趣,从书上一些笔记体会到青年团发起人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学习理解中参与革命事业的。”

‖  原创艺术浮雕、油画重现人物风采

步入纪念馆的序厅,迎面就能看到一组重达一吨的艺术浮雕群像,这组全新亮相的浮雕群像展现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最早的八名团员:俞秀松、施存统、陈望道、李汉俊、叶天底、沈玄庐、袁振英、金家凤。

浮雕群像宽5米,高2.7米,人物关系的主次通过浮雕的层次及薄厚变化来展现。八名发起人迎面迈步向前,刚毅硬朗,让参观者感受到他们走出渔阳里的意气风发。

浮雕群像的创作者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蒋铁骊。他介绍,接到任务后就开始设计创作,从草图、手绘稿到浮雕小稿、定稿,前后数次修改,至最后一步铸铜,历经半年。

在团史专家的帮助下,蒋铁骊也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和艺术资料,了解八名人物的经历,从专业角度思考用什么艺术方式呈现。

八名发起人,在一定年龄段内有若干个造型,蒋铁骊说,对于每一名人物他都看过至少十多张史料照片,需要选取最典型的服装、发型和神态。就如俞秀松,作为当时的进步青年,他有西装造型,但最后综合专家意见还是为俞秀松设计了长衫造型,“如今雕塑呈现的俞秀松身穿长衫,左手拿着会议纪要,昂首挺胸迈步向前。”

这次创作让蒋铁骊十分重视、珍惜,也想让更多青少年通过这组群像了解共青团的发展历史。

除了这组全新创作的艺术浮雕,位于纪念馆两楼介绍外国语学社的部分,还有一幅全新原创的油画,油画由上师大美院院长、上海美院特聘教授俞晓夫创作,历时两个月。画作艺术性再现了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等外国语学社的青年学员和杨明斋等老师们,在渔阳里弄堂口交流讨论的场景,青年们目光敏锐,求知若渴,奋发学习精神与救国图强志气跃然纸上。

 渔阳里广场 


渔阳里广场以红色文化为基因、以海派文化为精神、以江南文化为格调,三种文化相融合,既凸显红色文化这一核心价值观,也关注城市公共文化精神的树立,让城市文脉得到传承、让青春奋斗事迹飞扬。

——渔阳里广场主持艺术家  金江波


‖  淮海中路上首个红色广场

新增的渔阳里广场毗邻淮海中路,与纪念馆相隔一条弄堂。原本是一个室外停车场,在锦江国际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如今则变身为上海这条繁华道路上第一个红色广场——渔阳里广场。

整个渔阳里广场最大的看点在于青运史大事记——“青春赞歌”浮雕墙与团史大事记——“青春足迹”步道。

浮雕墙由十幅中国青年运动史大型浮雕组成,总长58米、高3.4米,所展示的内容涵盖了五四运动、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一二九运动、青年志愿垦荒活动、学习雷锋活动、新长征突击手(队)活动、希望工程、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等。

更富有巧心的是,利用走道设计,浮雕墙中段镶嵌了一扇石库门,门楣上标有“渔阳里”。每到重大纪念日,参观者可以打开石库门,直接通过走道走进纪念馆进行参观,就犹如打开了历史之门,穿越红色历史时空,走进史实。

浮雕墙前的地面上,则是宽3米的“青春足迹”步道。步道上印刻着一共16条团史大事记,从第一条“1919年,随着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完全失败,全国舆论一篇哗然,青年学生率先在北京点燃了反帝爱国的火焰,发动了五四爱国运动,并扩大至上海等全国各地。”到最后一条“2018年6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7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南海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并发表重要讲话。”一条条大事记的详细罗列,走完这段步道,也简要学完了共青团的历史。

此外,广场上设置了升旗区域,可在重要日子举行升旗仪式,也为青少年国旗下成长活动、重温革命历史、接受仪式教育等提供了重要的公共文化场所。

广场的设计与实施交给了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团队十多名青年师生,主持艺术家为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华艺术宫副馆长金江波。

在广场完工前的最后阶段,他和团队几乎天天到现场监督,在保品质保进度的前提下,还要兼顾浮雕艺术在不同光线环境下呈现的立体效果是否完美。

金江波介绍, 渔阳里有着特别的历史记忆和特殊的城市文化价值,在前期设计时就注重传承革命精神和传递红色文化,着重展现为革命事业献身和奋斗的标志性人物和重要事迹。

“在上海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战略中,渔阳里广场以红色文化为基因、以海派文化为精神、以江南文化为格调,三种文化相融合,既凸显红色文化这一核心价值观,也关注城市公共文化精神的树立,让城市文脉得到传承、让青春奋斗事迹飞扬。”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吴恺、施培琦/图 施剑平/摄像、剪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