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高龄”的上海之春落幕 新人新作超4成 90后挑起大梁
2019-04-29 文娱

何占豪、陈钢、俞丽拿上台领奖。受访者供图

当中国最著名的旋律之一、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在东方艺术中心奏响时,很多观众都湿了眼眶。昨晚,为期21天的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在东方艺术中心正式落下帷幕,闭幕演出是“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团·纪念《梁祝》60周年音乐会”。众所周知,正是60年前“上海之春”的舞台首演成就《梁祝》如今的辉煌。“上海之春”力推新人新作的宗旨,在这场音乐会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青年报记者 陈宏

走过60年《梁祝》仍蹁跹

在昨晚音乐会开始前的闭幕仪式上,著名作曲家何占豪、陈钢,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代表六十年前《梁祝》首演创作及演出团队上台,领取了由“上海之春”组委会特别颁发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首演60周年特别荣誉奖”。这部作品是用音乐语言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在“上海之春”舞台上首演,并在60年间在世界各个角落不断被奏响,已经成为国际音乐之林中经久不衰的中国符号。

1957年,原本是浙江越剧团一名小提琴兼扬琴的乐队演奏员的何占豪,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小提琴专业进修班,他的同学包括本科学生俞丽拿、丁芷诺这些后来的小提琴名家。

1958年,在系党支部书记刘品老师的建议下,何占豪与丁芷诺、俞丽拿、沈西蒂、 张欣、 朱英等六位同学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开始写一些民族音乐的小提琴曲。不久之后,上音开始筹备国庆十周年的献礼曲目,从越剧团出来的何占豪,提出用越剧素材写一首《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几个提案送到院里讨论,最终《梁祝》被选中。1959年2月,何占豪代表实验小组,去邀请作曲系大四高材生、作曲大家丁善德先生的学生陈钢加盟。

60年后看来,两人的配合至关重要。何占豪有民间音乐的底子,对旋律也有天生的敏感性,而陈钢作曲科班出生,在整体结构、大乐队配器等方面,功力独到。两人的互补式合作,进行得非常顺利。

1959年5月27日,这首曲子登上了上海兰心大戏院的舞台,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前身——上海市音乐舞蹈会演中正式对外首演。好的音乐,是能震撼人心的。这首曲子演完之后,兰心大戏院内,竟然鸦雀无声,所有观众都沉醉在《梁祝》的旋律里,无法醒来。随后,他们热烈的掌声就没停过,一直鼓掌鼓到指挥重新请乐队又加演了乐曲的后半部分,大家才意犹未尽地“放过”了乐队。

《梁祝》的诞生完美体现了“上海之春”和上海音乐学院推新人新作的宗旨。事实上,本届音乐节推出的37部作品中,新人新作占比超过40%,有6台青年艺术家专场演出、9台高质量的原创新作音乐会,尤其值得欣喜的是一大批“80后”“90后”成为创作和表演的中坚力量,挑起了新生代音乐舞蹈事业的大梁。

创新和再造成音乐会关键词

当年创作《梁祝》的几位音乐家,在一个甲子过去后都已成了耄耋老人,他们在多个场合都表达了同样的观点:除了《梁祝》,自己还能为大家带来什么?除了向经典致敬,自己还应该如何创新和再造?

老人们没有忘记问这个问题,“上海之春”也没有忘。

今年亦是“上海之春”举办的第60个年头。60年来,“上海之春”已推出近千部原创作品,一首首作品由新作沉淀为经典,一位位音乐人从新人成长为名家。在走过了60年后,“上海之春”仍葆有旺盛的活力,“码头”能级进一步提升,“源头”作用进一步凸显,有着近60年历史的老品牌,面向新时代转型升级,重新擦亮、焕发活力。

本届音乐节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长三角区域合作”“‘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力推新人新作”“弘扬传统文化”“鼓励艺术交流”“推动跨界融合”“促进艺术惠民”等主题推出37台主体演出项目;此外还举办了精彩纷呈的创作、展演、惠民、研讨等系列活动,包括长宁手风琴艺术周、黄浦(春季)草坪音乐节、杨浦管乐艺术节、第二届上海二胡艺术周、音乐剧发展论坛、艺术院校开放周等。

本届音乐节不仅汇聚了多国杰出艺术家及艺术团体来沪交流汇演,推出了7台国际交流演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打开了长三角音乐、舞蹈发展的崭新格局。

首次集结了长三角地区音乐、舞蹈的最强阵容,沪苏浙皖四地艺术家联合策划、联合采风、联合创作、联合展示、联合推广,既显现了融合交流所带来的巨大优势,又充分体现了每个地域所特有的艺术特色:“海上新梦”委约作品《“大江入海流”原创管弦乐作品音乐会》三地6位艺术家描绘上海海派文化特有风貌,“锦绣中华”系列演出《魅力江南——民族管弦作品音乐会》四地音乐人呈现各地江南文化不同风情,《长三角专业舞蹈展演》《长三角优秀舞剧片段集萃》《长三角地区手风琴巡演》《长三角合唱音乐会》等长三角联合创作和表演的作品,让江南文化的魅力在海派文化的平台上绽放得更加精彩。

打造更好的作品,都是为了服务社会,服务市民。21天的音乐节期间,数万名中外观众走进各大艺术场馆、近百万市民通过线上、线下艺术活动参与联动,近距离参观、体验、交流、互动,感受“上海之春”的艺术魅力。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