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有你|丁法章:《青年报》让我美梦成真
2019-05-22 青年

追溯历史,勇于尝鲜、绝不墨守是《青年报》和青年报人最鲜明的特质,这种内生的创造力,也是今天的我们传承火炬、接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精神力量。

2019年6月10日,《青年报》将迎来创刊70周年的纪念。七十载峥嵘岁月稠,大时代秉笔写春秋。今天,我们推开新时代的大门,回望《青年报》70年不平凡的历程……

丁法章,1983年-1988年任青年报社总编辑。曾任新民晚报社党委书记兼总编辑;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副社长;兼任中国晚报协会常务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记协副主席、上海新闻学会会长。


从我入学的那一天起,我就喜欢上语文课,尤其爱好写作文。我的作文常常受到老师表扬,被作为范文推荐,有时还被张贴在墙上供大家阅读。对此,我内心的愉悦就别提了,只有自己知道。除了完成课堂作文以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写稿,并暗暗向报社投稿,不过往往石沉大海,杳无音讯。1956年6月,我还是一个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我根据所在里弄发生的一件真人真事,以《半夜敲门叫关灯》为题,写了一篇稿件试投给青年报社。不想未过几天,一位名叫盛金梁的编辑叔叔,给我打来了一个传呼电话,告知此稿准备刊用,并核实有关事项。这是我有生以来接听的第一个电话,也是我和青年报社结缘的开始,从此《青年报》成了我心目中最神圣的所在。1958年,党中央提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颁布了勤工俭学的教育方针。在全民大炼钢铁的洪流中,我和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奋战了一个通宵,硬是用坩埚炼出了一炉合格的钢锭。一大早,伙伴们完全忘却了彻夜未眠的疲劳,给钢锭系上了红绸带,由大家轮流抬着,根据我这个炼钢炉长的提议,敲锣打鼓来到当时青年报社的所在地——岳阳路45号,向编辑叔叔阿姨们献礼,得到他们的热情表扬和鼓励。

青年报社新老班子成员合影,前排左二为丁法章。

我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在事隔25年之后,1983年11月,我居然被调任为青年报社总编辑。从过去的读者变为编者,从投稿迷到一把手,这是多么大的人生变化呀!我十分珍惜这个任职机会,充分掂量到肩负的重担。我和同仁们一道,殚精竭虑,砥砺前行,在继承中开拓、求实中创新,在对《青年报》实行改版,主要面向学生青年的同时,还接过韬奋先生办生活书店的旗帜,增办一份寓教于乐,主要面向职业青年的《生活周刊》,从而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学生和青工两大读者群“跷跷板”的矛盾。此举赢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受到团市委领导和广大读者的好评。团中央组织专家学者综合测评各省、市、自治区团组织主办的青年报 ,认为“上海《青年报》是全国地方青年报刊中办得最好的一家”,为此还授予我们“创新奖”的殊荣。

更加使我念兹在兹、感恩在兹的是,《青年报》还帮我圆了作家梦。前面提到,我的第一篇习作是由《青年报》发表的。我的文章终于变成铅字上了报纸版面,还在同学中传阅 ,受到啧啧称赞,这对我是多么大的激励和鼓舞啊!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拿到报社寄来的第一笔稿费后,我马上赶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题为《作家谈创作》的书,开始做起作家梦来了。为此,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尝试写作各种题材、不同体裁的文章。令我感到欣慰的是,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已经公开出版了十几本书,洋洋四五百万字,如今我不仅是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还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哩!不消说,在我这个作家梦的圆梦路上,《青年报》委实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