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展现中国音乐地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受访者/图
《山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想象力的经典,将它改编成音乐,最需要的是什么?想象力!上周末,上海交响乐团委约作曲家周龙创作的乐队协奏曲《山海经》,由水蓝指挥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世界首演,曲调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让不少人惊叹“原来曲子还可以这么写”。
并未描摹具体的神话
这次上交委约周龙,是上海重大文化工程——中华创世神话创作的一部分,同时,这也是上交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交响七十年”唱片录制的杀青之作。听起来是“命题作文”,但周龙就是周龙,他写出的作品,并未失去他的特色。
指挥家水蓝说:“周龙的作品有很多天马行空的幻想部分,非常有色彩感,有时候我在国外演出他的作品时,为了让国外的乐队更快的理解其中的情感,会让他们想象德彪西,他们马上懂了。这部山海经一方面有大气磅礴的一面,也有细致入微的部分。我跟周龙合作了很多次,非常熟悉他的音乐语言,但乐队很快就领悟到了。周龙也非常细致,他会坐在观众席不同的座位上去感受配器的平衡性,再作出调整。”
确实,提起《山海经》,很多人都会想到众多上古神话,比如家喻户晓的“钻木取火”“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等。不过,周龙并没有描摹一个个神话,而是以乐队协奏曲的形式,分五个乐章,描绘北、西、东、南、中的地域特性和风土人情。五个乐章在速度、节奏、强弱对比上都有设计,全面发挥了交响乐团的能动性。
周龙解释,很多作曲家都写过神话,也因此他试图从其他角度诠释《山海经》,把中国的山川、平原、风土人情集中在一部作品里展示,“就像中国的音乐地图,包罗万象。”
西方古典乐界期待的是新鲜感
周龙祖籍上海,成长于北京。他出自中央音乐学院最有名的1978级,和叶小纲、陈其钢、谭盾、郭文景、瞿小松、苏聪等是同班同学。而这批人,很多都是中西贯通的,周龙的作品,如今是在中西方都“吃香”。
然而,周龙并非一帆风顺。1983年,周龙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两年后获哥伦比亚大学奖学赴美留学,师从作曲家周文中。刚到美国时,因为语言问题和文化冲击太大,周龙整整两年没写任何曲子,“我这人比较死板,有些活络的一下就融入了。”周龙回忆,1987年,有个钢琴家对电子音乐感兴趣,找他写了一部电子和钢琴作品《无极》,他才渐渐把笔捡了起来。
后来,周龙把它改成了古筝、打击乐、钢琴三重奏,效果还挺好。周龙以前的作品都是调性的,旋律性强,特别中国,受到文化冲击后,他瞬间觉得以前的东西不能听了,太幼稚,不能再重复,于是他写了很多无调性的室内乐,奖拿了不少,委约也渐渐多了起来。
他真正成为作曲界的“大红人”,是在写了歌剧《白蛇传》之后。这部作品他写了3年,“身体仿佛被掏空”,但最终这部作品在2011年拿了普利策音乐奖,他也因此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美籍华裔作曲家。
不过,这部作品当时演出时,在中西方的待遇不同。中国人感觉很陌生,外国人却很喜欢,在波士顿首演时,场场爆满。“这种文化认同很难说,你没法说对错,就是一种双异国情调。”他说,就像普契尼歌剧《图兰朵》里的中国民歌《茉莉花》,“普契尼也不是采风来的,而是在某个展览会上听到了调调,就把它放入歌剧,成了异国情调,这部歌剧马上出新了,在西方马上就红了。”
当然,如今中国的观众也越来越认同周龙的作品,觉得他写出了新意。周龙也认为,中国文化是骨子里的东西,“既然是中国作曲家,一定有中国背景,西方人也总是这样认为的。我的导师周文中95岁了,在美国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他认为他已经彻底融入美国了,但西方人看你是华人,他们会期待你表达你的文化。年轻作曲家学习时注意这些,以后会受益良多,否则会遇到很多曲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受访者/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