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干警捐献造血干细胞 只为兑现5年前的生命承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钟雷/文 青浦检察院/图
2019年年初的一天,正在单位食堂吃午饭的邱添接到一个电话。
“你好,请问是青浦检察院的邱添吗?”“是的。”
“您曾于2014年登记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现在您与一名白血病患者血液初配成功,因病情紧急,您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我愿意。”简短几句对话,邱添没有任何迟疑。
这背后是一份长达5年的生命承诺。
5年前,青浦区人民检察院干警邱添响应团组织倡导,成为了造血干细胞采集志愿者。5年后,他终于等到了兑现诺言的那一刻,31岁的他成为了上海市第45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高中同学的经历让他签下捐献意向书
2014年5月,单位团组织发出的一则通知吸引了邱添的注意,通知倡导青年干警自愿加入造血干细胞采集志愿者队伍。
邱添高中时曾有同班同学因罹患白血病而休学治疗。“高三时,我们还去看望过她,当时她病情已经恶化,没多久就收到她去世的消息,我们都很难过。”
眼睁睁看着年轻的生命因白血病离去,这段经历深深刻在邱添的心底。时隔多年看到这则通知后,邱添决定成为一名捐献志愿者,争取给向他同学那样的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2014年5月8日,邱添与另外3名青年检察干警一起签下了捐献意向书,加入了造血干细胞采集志愿者队伍。“接到通知的时候我有点意外,也很惊喜。当时我既然在意向书上签了字,就是许下了一份承诺,那我就要信守诺言。”邱添说。
答应捐献后,妻子回复“没问题”
接到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上海市分库(下简称“捐献库”)打来的电话,邱添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能够有机会救人,我觉得这其实是一种幸运。”挂了电话后,他给妻子发了条微信,告知情况。妻子回复的“没问题”三个字让他心里有了底。做通了父母的思想工作后,邱添正式为捐献做起了准备。
几个月前,经过高分辨配型检测,捐献库电话通知确认配型成功。检测结果显示,邱添与患者的匹配度是十个点位全部符合,“这种匹配度只有在同卵双胞胎中才能达到,概率非常低,相当于400至10万分之一。”捐献库工作人员介绍,当前世界上先进的根治白血病的医疗手段就是造血干细胞移植。而匹配度越高,意味着手术成功率就越高,病人治愈率也就越高。
随后,经过了移植前体检等一系列检查,最终确认可以进行干细胞采集。邱添在造血干细胞捐献同意书上庄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在不久前完成了捐献。
多才多艺的“邱哥”私下还资助孩子
1988年出生的邱添于2011年进入检察院工作,2014年7月来到办公室,至今一直从事检察宣传工作。性格内敛的邱添,在同龄人中显得更加沉稳。
刚从业务科室转到法宣岗位时,邱添还是个宣传“小白”,但他从看起诉意见书开始,一点点学习,慢慢从案子当中寻找“新闻点”。为了发现更多线索,他甚至连在食堂吃饭时间都不放过,拉着检察官边吃边聊,多方采访,尽可能地全面了解案情,获取“第一线”最鲜活的素材…..就这样,逐步从一名宣传”小白“变成“老法师”。
五年来,在邱添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他所在的青浦检察院先后荣获全国检察宣传先进单位、上海市政法综治宣传先进单位,他所在的小集体还获得市检察院三等功两次、嘉奖一次,因工作实绩突出,他个人获得2017年度考核优秀和院部嘉奖。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做人很低调,做事有担当。”与邱添在办公室共事多年的青浦区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周少华回忆,邱添工作中特别踏实、靠谱,话不多说,事不少做。“你什么事情交给他做,没有任何抱怨。给他了,他就能办好。”正因为这种靠谱、踏实、担当,年纪轻轻的邱添在单位被同事们称作“邱哥”,甚至一些年纪比他大的老同志跟着这么叫。
不仅工作认真,邱添还有书法、唱歌发光面的特长。在青浦检察院大厅里,至今还挂着一幅他的书法作品。
“他是个特别有爱心的人。”青浦检察院团委副书记王洁回忆,2017年,院团委组织了一个安心助学活动,是和区里的小学结对子,邱添积极参与并资助了其中一个孩子。“几年来,他资助从未断过,每年都会去看望那个孩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钟雷/文 青浦检察院/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