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学家张锋:坚信矿里有宝石,科研就不会枯燥
2019-07-0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受访者/图

探究新事物的路总是艰辛的,但是做科研就像挖矿一样,如果我们坚信矿里一定有宝石,就能一直坚持下去,直到揭开这个谜团。这是张锋教授心中坚守的信条。  

1979年出生的青年党员,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教授、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主任张锋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项目和课题。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在人类遗传变异及其在出生缺陷、不孕不育症中的致病机制研究。

张锋教授说,作为一名疾病遗传学的科学家,他希望能为大众的健康做出有价值的贡献;但是,他所取得的所有成绩都离不开他的青年团队,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他希望能带动更多青年加入科研团队。

探究新事物的路总是艰辛,但并不枯燥

采访张锋教授,这位久闻大名的青年学者颠覆了记者脑海中原有的设想,眼前的张锋教授幽默风趣、亲切谦和,科学家的理性思维和少有的人文气息在他身上很好地起着化学作用,让人觉得特别接地气。张锋说,科学家也是普通人。

张锋本科学工科,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为什么会选择遗传学来进一步深造,他说源自兴趣,相较注重经验总结的工科,他更喜欢探索新事物的“感觉”——思想可以足够自由。于是,他选择了报考复旦大学的遗传学专业研究生。直奔“中国遗传学之父”谈家桢先生所创建的“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而去,师从金力院士。

大家都说科研工作枯燥,张锋并不觉得。他带领团队开展的实验,从开始到结束常常需要连续进行十多个小时。实验中有了新的思路,还会让他兴奋地忘了时间,忘了一切。

“探究新事物的路总是艰辛的,每出一个科研成果,少则一两年,多则五六年甚至更长。但是科研过程就像挖矿,你坚信矿里有宝石,就能一直坚持下去,直到揭开这个谜团。”张锋说,科研工作的背后是经历无数次的实验失败,但是实验失败不代表没有收获。从怀着为兴趣出发的热情,到为完成科研任务的责任,再到承担一定的使命,只要沉浸在这个过程中,就不会感到枯燥。

十年方磨一剑,希望为大众健康做出贡献   

2007年博士毕业后,张锋前往美国贝勒医学院学习。“在美国,我经常和临床医生一起探讨病例,我很喜欢这样的讨论,会碰撞出一些科研的灵感”,张锋说。虽然国外的生活精彩,但是两年多后,张锋依然选择了回国,回到复旦大学。

回国十年,张锋一直致力研究人类基因组拷贝数变异的发生机理和致病机制。 其中,2015年,张锋同合作者发现先天性脊柱侧凸的致病性CNV及其致病机制,揭示“罕见CNV联合常见遗传多态共同致病”的复合遗传新机理,相关成果可指导出生缺陷分子诊断新方法的开发。在出生缺陷和不孕不育的遗传学研究方面,张锋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

2016年,张锋受聘担任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生殖遗传学术带头人,这给他提供了更好的与临床一线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张锋说,很感激学校和医院共同给予了他最大的自由和支持,临床上的很多经验数据和病例是科研的重要来源。这种临床与科研衔接的状态,正是他所致力的疾病遗传学的科研方向所需求的。

今年3月,张锋团队的最新一项科研成果发布。他携手安徽医科大学曹云霞教授以及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Pierre Ray教授,共同研究发现导致人类弱畸精子症的新致病基因TTC21A。这项新的研究发现将为更多的不孕不育家庭带来福音。

作为一名疾病遗传学的科学家,总是希望为大众的健康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张锋说,“来到医院,就是要盯着临床医生最关心的问题,去制定研究计划。”

谈及下一步的工作,张锋打算针对不孕不育与出生缺陷领域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疾病开展科研探索,希望能从遗传学这个点来掀开疾病的一角,寻找疾病的病因和致病机制,为临床的不孕不育症患者提供福音,为出生缺陷寻找新的诊断手法。

科学家是“个性”使然,共同品质是执着和勤奋

从美国贝勒医学院这个顶尖学府选择归国,张锋坦言除家庭等客观的因素之外,主要是受到他博士生导师的个人魅力影响。    

在张锋的眼里,金力院士是有个性而执着的科学家。从改革开放初期,谈家桢老先生指出“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以来,三十多年,尽管生命科学领域出现了许多的热点,但金力院士矢志不渝坚持做进化遗传学研究,这是科学家的执着精神。

“金老师会指导你的方向,却不会限制你的自由空间,他给学生很多自力的机会。”这点对张锋影响颇深。在思想自由的氛围里更容易滋生灵感,这是科学家适宜生存的环境。   

什么样的人能成为科学家,是高智商还是高情商?张锋认为都不是,他觉得更大的决定因素是“个性”。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你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无一不有独特的个性,但也具有共同的优秀品质,例如执着和勤奋。

青年党员:希望带动更多青年加入科研

如今的张锋也是博士生导师,对于学生,他师承导师的“育人经”,既宽松又严格。

在教学风格上,张锋是个严慈兼备的人。科学必须严谨,张锋对学生论文的每一个文法措辞、每一个实验设计细节都会认真斟酌。同时,对学生的思维创新他的要求又十分宽松。如果学生的想法吻合研究大方向又具价值,他会充分尊重他们的兴趣并给予自由的发展空间。 

“科研并不是一件难事,结合临床工作而言,应竭力从临床诊疗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需要勤于思考和善于总结。”张锋说,他很感谢团队里的青年们,他的每项科研成果都离不开团队里每一位研究生的付出。

谈及青年党员,张锋非常诚恳地希望能带动一批有余力的、又有兴趣和“感觉”的青年医生加入到科研中来,及时沟通和探讨临床病例,在思路的碰撞中寻找科研的灵感,这不仅是科研能力的提升,也同时能促进临床工作。“我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科研更需要团队合作”,张锋坦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受访者/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