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体系的上海实践与思考
2019-07-10 青年

□上海市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公室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社会工作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和实践性学科,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全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起源地之一,上海理应在构建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体系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上海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探索

社会工作是一种发源于英美,继发于多地的利他系统。青少年社会工作,是将青少年作为工作和服务对象,根据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挖掘青少年潜能,协助其全面发展以融入社会。上海青少年社会工作可以追溯到2002年,始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随着共青团“积极承担政府委托的青少年事务”不断深化,在市委政法委、市民政局等各方的推动下,青少年社工机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经过近20年的本土化实践,上海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团运作、多方参与”的工作模式,其经验可简要总结为:

一是“一核多方”机制,党的领导是工作机制的核心,各级党委有效整合政府、群团、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参与到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当中。

二是政社合作机制,以政府购买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为切口,在民生领域引导专业社工机构面向青少年及其家庭开展托底型和发展型服务。

三是专业支撑机制,通过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打造枢纽平台,吸引党政群团、高校学者、一线社工共同组成行业智库,致力于青少年社会工作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研究、服务和推广。

四是持续创新机制,由单一的政府资金扶持向外拓展为基金会、企业以及社会资金共同支持,根据青年需求的变化,打造了一批优秀的本土化品牌项目。

迄今,青少年社会工作已经成为承接政府青年事务、参与社会治理创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领域的重要工作手段,如在预防青少年犯罪领域,引入专业社工参与后,本市25岁以下青少年犯罪人数及占犯罪总人数比例连续12年保持“双下降”的趋势。

构建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体系正当其时

产生于西方的社会工作,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不同,社会需求、社会矛盾和问题表现差异很大,社会工作制度有不同的实现方式和发展模式。比如西方社会工作崇尚的“价值中立”,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利益分化对抗、群体矛盾凸显的土壤上生发的一种实践对策。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始终将人民至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党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统一的。同时,党有优良的群众工作传统,党委领导完备的群团工作体系,政府设置各类群众沟通渠道,群众的利益诉求主要通过民主协商,而不需要通过对抗和博弈来实现。“价值中立”原则在中国的土壤上没有生长基础,不能成为行动准则。中国的社会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引、影响和荡涤,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必须要把握中国国情、时代特征和青少年发展的实际需求,探索中国特色的青少年社会工作体系,这是青少年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合乎青少年事业和社会发展逻辑。

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体系就是在这种兼容并蓄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与不断发展。

据市社工协会青少年社会工作专委会的不完全统计,至2019年6月底,全市有青少年社工机构77个,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人才4234人,其中35岁以下占61%,持证率高达70%;2018年全年服务项目348个,覆盖青少年34万人次,政府、社会资金投入超过1.8亿,上海同时也为全国大部分省区市提供了专业青少年社会工作培训与服务。

在党群部门、学术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下,上海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的探索期已基本完成。站在新的起点上,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的宏大背景下,构建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体系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同时,也意味着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将不再单向学习发达国家和中国港澳台地区的经验,而要形成中国特色的青少年社会工作价值伦理、理论体系和工作方法。

构建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体系的关键问题

我们认为,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新时代党的青年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将孕育创新符合中国实际的专业价值和理念目标,同党的群众工作和青年工作发展相契合,与共青团的职责使命有着必然的连结和高度的一致性。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中国特色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永远跟党走”,坚持党对青少年社会工作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构建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根本保证。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中国化,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将青少年社会工作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增强青少年福祉与获得感的重要制度安排,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社工是青少年的直接接触者,是国家政策传递体系和福利传递体系的最后一环,对青少年有直接的影响力。要加快社工机构的党团组织建设,加强对青少年事务社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引导社工在服务中善于向服务对象表达立场,传递党的关心和温暖,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当好共青团的助手和伙伴”,树立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

党的青年工作宗旨是“青年为本”。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源于对人的热爱,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利益最大化”的服务伦理,将青少年的利益放在优先位置。在社会工作实践中,青少年事务社工已经很自然地将党对青少年的要求融入在工作目标中,这是因为青少年社会工作价值伦理就是党的青年工作宗旨在个体层面的具体体现,其本质是高度一致的。青少年社会工作要突破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前提,学习共青团的优秀工作理念,将青少年发展的远期目标实现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短期问题解决结合起来, 将维护个人利益和强调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激发服务对象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公益精神。树立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就是要将党的青年工作宗旨、共青团的职责使命和社会工作价值伦理统一起来,将为青少年谋幸福、为社会谋发展、为民族谋复兴作为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引导广大青少年为共同理想而奋斗,通过促进每一个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共同推动整个社会的美好发展。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创新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

我国青少年工作必须建立常态化、专业化的体系。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给当代青少年带来日益增长的成长压力,有就业创业、社会融入、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现实困难,也有情感困惑、代际沟通、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人生迷惘,还有为数不少的特殊特困青少年群体。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就是要针对这些实际,充分推进研究机构、实务部门、青少年事务社工之间的协同合作,开展基于有针对性的理论和实务研究,形成属于中国自身的、符合青少年发展特征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

创新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要从“个体增能”和“促境美好”两个层面积极推动青少年工作机制转型与拓展。既推动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从党的群众工作方法中汲取养分,又推动团的青年工作突破行政路径依赖的惯性,引进专业社会工作填补工作覆盖的空白区。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应该是共青团工作和社会工作各取所长、创新融合的成果,发挥好群团改革后形成的“团干部+社工+志愿者”基层工作力量,呼应青少年发展的现实需求,将青少年社会工作领域由原来的预防犯罪、困境救济拓展到青少年思想引导、身心健康促进、社会保障支持、合法权益维护等多个方面,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处、要紧时拉一把、推一下,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

上海的工作实践,不仅肩负着全国青少年社会工作体系建设的使命,也肩负着国际化大都市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探索的职责。我们也将继续在青少年社会工作本土化近20年的基础上,与各方协同,深化推动上海实践,为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体系建设提供上海方案,为构建中国特色青少年社会工作体系提供上海标准,为全球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贡献上海经验。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