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味变花香 垃圾分类还有这效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图
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许多新设备、新装置在虹口区宇泰景苑小区找到了立足之地:酵素桶、堆肥桶、分类贴和挂壁式垃圾袋支架正在和他们的主人们一起践行垃圾分类的绿色理念。
“三件套三入户” 垃圾随手“撸”进垃圾袋
在虹口区宇泰景苑小区,家家户户的冰箱上都贴着一个相同的冰箱贴——生活垃圾分类指南。这是3月“三件套三入户”的成果,三件套分别是一本由居民手绘制作的垃圾分类指导手册、一个冰箱贴和一个挂壁式垃圾袋支架,帮助湿垃圾随手“撸”进垃圾袋。
记者留意到,工作指南上不但有常见垃圾的分类表格和分类查询的二维码,还有一条居民自编的顺口溜:泔脚瓜果皮,收进湿垃圾;化学易燃爆,放进有海里;纸塑玻金纺,放进回收里;其余放哪里,投进干垃圾。
“三神器”入户的同时,由居民区社工还对小区内371户家庭全覆盖上门调研走访,并随堂募集垃圾分类志愿者。每户家庭至少上门3次以上,15天内共走访居民家庭1513户次、并开展问卷座谈30余场。
以前,最近的垃圾桶里住户家里只有两米。一到夏天,敞开的垃圾口便散发出阵阵异味,让附近的住户苦不堪言。但是小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添置大型垃圾分类减量装置几乎不可能。于是,小区党支部多次邀请党小组长、楼组长、业委会、物业经理、保洁员等召开讨论会,研究适合小区特点的生活垃圾分类方案,确定撤桶数量和点位。现在,家门前的垃圾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精美的小花架。拉开窗门,迎接住户的不再是异味而是花香,
虹叶居委会党总支书记王静华告诉记者,宇泰景苑早在四个月前就已启动了垃圾分类推进工作:“第一天,不少居民拎着两袋垃圾,站在垃圾桶前犹犹豫豫,还需要志愿者帮助分拣。不久后,大多数居民对垃圾怎么分就有自信了,但湿垃圾除袋还需帮忙。现在,90%以上的居民都能做到准确投放、主动除袋。目前我们的志愿者队伍也已顺利‘下岗’。”
建“堆肥花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堆肥花园有两种发酵桶,这两种发酵桶各有不同:剩菜剩饭放到堆肥桶、菜叶果皮放酵素桶。堆肥桶发酵时间短,一个半月左右就能发酵出黑色粉末状的优质化肥。”王静华站在花草怡人的“堆肥花园”中如数家珍。
在宇泰景苑,有一个由居民组织“花仙子”俱乐部,在小区中心花园辟专门场地建“堆肥花园”“一米菜园”中常常能见到他们的身影。这些“花仙子”门采用堆肥桶和酵素桶,使湿垃圾变废为宝成为花园和菜园的“生态肥”,既减少垃圾投放、减少异味发散,又提高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兴趣感和积极性。
目前,已经累计转换湿垃圾2000多升用于“堆肥花园”“一米菜园”的肥料,每天处置的湿垃圾占小区湿垃圾总量的5%以上。
“肥料产出后,不光是这里的住户会来免费领取,他们还会带着附近的朋友过来领化肥,都说效果挺好的。”王静华开心地说。
除了“堆肥花园”里因需置宜优化服务措施,在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后,小区还定期听取居民的意见建议,在刚性约束上坚持原则,在柔性服务上尊重民意,尽可能地满足合理的需求。如设置“误时投放”点位满足“996”人群的需要,安排除袋分类志愿者满足居民双手洁净的需要等。通过有效的服务,引导居民从“要我分”转变为“我要分”。此外,社区的“老年礼仪队”“宇泰舞蹈队”等文化团队积极参与,红叶书画院还主动把活动场所改造为宣传阵地,用中国传统书画、儿童画等多种形式表达践行“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