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很便捷?这些潜藏风险一定要看
青年报资料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近日,在“第四届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上,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在谈到人脸识别技术时,一句“有的技术在三千米之外就可以识别人脸”震惊四座。作为支付领域的前沿技术,人脸识别现在还有哪些应用场景?它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存在哪些尚不为人所知的风险?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人脸识别 蕴含巨大市场空间
前不久,人脸识别又有新应用,成都婚姻登记处上线“刷脸”系统:每位新人在登记时需要现场拍照,用以公安数据库的人脸相似度对比。在提前试点的婚姻登记处,已有人冒名登记结婚被人脸识别筛出查处。在目前的技术下,衰老、化妆、微整、双胞胎等情况都能正常进行人脸识别,可以说是“火眼金睛”了。
在最新的垃圾分类上,北京西城区德胜街道新风街1号院也用上了人脸识别。居民扔垃圾前得先“刷脸”,系统识别后自动打开分类投放口,并根据所投垃圾为投放人进行积分。
看来,结婚登记、垃圾分类、酒店入住、上班打卡……人脸识别技术早已进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技术层面来说,人脸识别实际包括构建人脸识别系统的一系列相关技术,例如人脸图像采集、人脸定位、人脸识别预处理、身份确认以及身份查找等。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随着国内平安城市、智慧城市项目的深入发展,城市监控的高清化进一步得到普及,摄像机数量大规模增长,使得人脸识别在数据的采集上阻碍大大减小,提升了人脸识别的质量与应用领域。
李伟在“第四届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上还提到,目前,声纹识别技术已支持对千万级以上容量的声纹库开展秒级检索识别。人脸识别借助深度学习的应用与发展,识别通过率明显提升。例如,结合海量数据挖掘、神经网络等技术,千万级别人脸辨识的通过率可达99%以上。此外,虹膜识别、静脉识别、步态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均取得积极进展。
青年报资料图。常鑫/摄
人脸造假 刷脸支付暗含风险
人脸识别技术的逐渐成熟,也带来各种风险和挑战。
与其他支付手段一样,刷脸支付同样面临个人信息保护的挑战。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会长谈剑锋在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生物认证现在很普遍,门禁、线下支付和监管部门都有应用。但除了监管部门风险较小之外,其他领域依然存在着较大风险,尤其是在网络支付上。生物认证最大共性是唯一性。我们有独一无二的脸、指纹和虹膜等,正是这种唯一性,使得大家认为生物认证是安全的。
然而正因为如此,风险反而更大。“电脑或手机上的密码都是可更换的。一旦你的脸部信息被采集,它就转化成电脑上0和1的代码,当它被不法份分子获取,你唯一的身份数据就丢失了,而且永远无法再生。” 谈剑锋说。
他同时也提到了深圳人脸识别公司数据泄露事件,在此事件中有超过250万人的核心数据可被获取,680万条记录泄露,其中包括身份证信息,人脸识别图像及GPS位置记录等。“如此巨大的用户数据泄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谈剑锋表示。
这种风险早在2017年的3·15晚会上就已经被曝光,手机支付中人脸识别存在漏洞,平面图像和视频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进行“造假”。目前人脸识别主要使用了“活体检测”“微表情”等技术来仿伪,本质上都是检测平面视频里的运动或变化。央视3·15晚会重点演示了活体检测的漏洞,直观说明了攻破这类技术难度不大。
正如赛迪网络空间研究所所长刘权所说,目前生物识别技术在局域网或者未联网的状态下被广泛应用,但在互联网中使用危险还是很大的。
换脸风波 AI背后的道德因素
如今平面图像和视频的“造假”技术已接近登峰造极,央视3·15晚会演示的“换脸”还只是简单级别,高级别的“换脸”不仅仅出现在高成本的电影里,甚至在一些普通的视频平台上也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利用AI技术,一位唱《情非得已》的女歌手瞬间变成刘亦菲、杨幂、唐嫣、范冰冰等形象。有网友评论说“以前我们评论一个事件时经常会称其‘无图无真相’,而今后怕是‘有视频都不一定是真相了’。”
关于这段视频是否涉及侵权暂且不论,但是不难看出,随着技术的井喷,以前的“黑科技”已经不再遥不可及,它确确实实已经被一部分人所掌控。
此前,一个名叫“原谅宝”的APP就曾进入微博热搜引起广泛讨论,其开发者号称能利用AI的人脸识别功能,鉴别出从事过特殊职业的女性,帮助男性对结婚对象进行鉴别。
全网热议的结果自然是开发者删博自保,而这个项目也被取消。不过不难看出,人脸识别技术如果真的被滥用,并且没有一个良好道德以及司法体系去规范和引导,恐怕很快就会出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局面。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