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执中:卫星“风云”出我辈
2019-07-2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上海航天局/图

从曾经的“短命卫星”到世界领先,中国工程院院士孟执中亲历了中国气象卫星的奋斗史。当年,而立之年的他便负责中国首颗气象卫星的发射。“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是孟院士毕生为之奋斗的情怀。

介绍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卫星(2004年)

当年打第一颗气象卫星只要“3个6”

在上海航天局,已经85岁高龄的孟执中院士戴着助听器,诉说往事。那一段段风云跌宕的历史,如今看来,正是后来成功的铺垫。

1958年5月,毛泽东主席豪迈地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当时,孟执中从华南工学院毕业后进入苏联科学院进修。回国后便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从事相关设计研究工作。1965年,接受组织安排,孟执中转向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工程设计和研究工作,主要负责东方红一号卫星地面测控中心和台站的计算机研制。

1969年,出于严峻国际形势和复杂国内环境的考虑,周恩来总理指示,上海也可以搞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拉开了上海航天工业新的篇章。根据中央下达的任务,上海开始组织风暴一号两级液体火箭和长空一号技术试验卫星的研制,统称“七〇一”工程。由于上海技术人员不足和缺少这方面的经验,经推荐,孟执中和十几位科研人员一起,参加上海卫星队伍的组建。

初到上海时没有房子,孟执中带着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挤在集体宿舍。就是靠着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孟执中为代表的老一辈上海航天人,实现了上海卫星事业从无到有的突破。

1969年1月29日,周恩来总理高瞻远瞩地提出,“要赶快改变落后面貌,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1970年2月,周总理亲自批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文件,下达了研制气象卫星的任务,在国防科委的统筹安排下,由上海市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研制。

风云一号,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代在极地轨道上运行的气象卫星,主要任务是获取全球的气象云图和海洋资料,用于天气预报、气象和海洋科学研究,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1988年9月7日,经过近10年的努力,我国第一颗风云气象卫星成功发射,使我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拥有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

“当时风云一号第一颗卫星发射的目标是:打上去,600公里高度、600公斤重量、6个月寿命。” 孟执中笑着向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说起了当年的“3个6”。

做世界领先的气象卫星

然而,风云一号A星发射后仅39天,卫星姿态失控;此后发射的B星在轨运行165天,未达到设计寿命。这时,一些反对的声音开始出现:“花这么多钱做了一个儿童玩具、短命卫星。”

“我一定要在退休回家前,搞出一个圆满的结果,给党和国家及关心支持我们干航天事业的人们一个完美的交代!”这是孟执中在风云一号C星初样研制动员会上许下的诺言。

1994年1月,围着卫星忙了几十年、已近花甲之年的孟院士经组织安排,继续领导风云一号02批卫星的研制工作。

“打卫星主要是为了用,不是为了宣传。” 孟执中说,“失败固然不好,但不要怕失败,不要忘记失败。”因此,他特别重视质量,将质量视为航天产品的生命。为保证卫星的研制质量,他带领研制团队打响了提高卫星质量的攻坚战,积极探索创新,通过一系列的改进,完善卫星研制流程,强化卫星可靠性,为我国长寿命卫星的研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1999年5月8日,我驻前南使馆被炸,造成多人伤亡。而此时,长征四号乙正伫立在发射塔架上,准备发射第三颗风云一号C气象卫星。“箭在弦上,没有退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5月10日,火箭带着咆哮直刺苍穹,把第三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和实践五号科学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用成功向世人宣告:中国人,不可辱!而风云一号C星也成为我国首颗稳定运行的业务应用气象卫星。

风云一号C星的性能一举达到了当时国际同类气象卫星的先进水平。2000年8月世界气象组织将风云一号C星列入世界业务气象卫星序列,为全世界提供气象服务。而C星的成功发射,也被作为我国20世纪最后一年的三件大事之一,镌刻于中华世纪坛。

2002年5月15日上午9时50分,风云一号D星成功发射,奠定了中国“世界气象卫星大国”的地位。

风云一号研制成功后,我国开始进行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的研制任务。与风云一号相比,风云三号卫星在技术水平上跨出了一大步,风云一号卫星只有一种主要有效载荷——扫描辐射计,能形成气象云图,而风云三号卫星上要搭载11套科学仪器,除了可见光、红外光学遥感系统,还有微波遥感系统,能够获取全天候、全天时的、三维的气象数据,能获取中长期天气预报所需要的全球气象资料。

作为风云一号的总设计师,孟执中担任风云三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2000年起任总设计师。他主持设计了装载有可见光、红外及微波共11种遥感仪器,高数传速率和数据存贮容量大的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方案。提出了采用计算机多机网络的星务管理设计方案,指导并参与带有单翼太阳电池阵、多挠性体、多转动部件的高精度、高稳定度姿轨控系统研制工作。2008年5月27日,风云三号卫星精确入轨,掀开了我国气象卫星史上的新篇章。

如今,耄耋之年的孟执中院士依然奋斗在我国气象卫星研制事业中,不忘初心,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上海航天局/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