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大学“金智惠民—乡村振兴”万名学子暑期下乡实践活动火热开展,让青春在夏日田间绽放 助乡村振兴在逐梦中启航
2019-08-07 青年

同学们参与建设银行实践活动,切实感受到国有大行的温度、情怀和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我们会深入乡村,做知识的传播者、振兴的助力者、希望的播种者。我们将用蓬勃朝气推动建设银行金智惠民的步伐,为乡村振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金智惠民—乡村振兴”万名学子暑期下乡计划启动仪式上,首批下乡实践活动队长、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尹浩代表队员们做出一番坚定而澎湃的表态。

半个月后,这支团队就出现在了金山、松江、临港等地区的乡村田野间。“之前没有‘裕农通’,我常常是一大早起床,走到村口搭上公交车,到周边城镇的银行网点去取钱,来回花费太多时间了!”被下乡团队团团围住的,是在群乐村生活了四十多年的李先生。

“看来,当时只能一次性多取些钱。”一位同学轻声嘀咕时,李先生再次开口:“那也不行啊!现金多了,放在家里不安全。所以我们当时的确没什么好办法,想想都觉得麻烦。好在,现在你们提供了这样方便的产品,我们都受益良多!”

真挚的语气,简短的对话,却让同学们颇有启发。一方面,普惠金融产品的确大大方便了村民,简单的业务都可以直接在村口办;另一方面,大家意识到自己对于乡村的情况了解得不够透彻,思考得不够全面。实践活动终究会写下句号,但深入乡村、赋能乡村、振兴乡村,让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直在路上。

据了解,本次下乡实践活动是建行大学推进产教融合、赋能社会的又一创新尝试,是共建金融教育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探索新金融回归初心和本源新路径的具体实践。活动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精神,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加快推进建设银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与“新金融人才产教融合联盟”成员单位开展深度合作、协同育人。

活动负责人表示:“我觉得学生下乡实践,最大的意义是让老百姓知道,他们想改变是可以向外界寻求帮助的。不管是政府、企业还是社会,都在积极地解决他们的痛点问题。”

青年报记者 周琳琳

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村口银行办理业务 金融“输血”服务乡村

“谈到乡村,我想到的就是较为艰苦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可到了待泾村,映入眼帘的是美观敞亮的白墙黛瓦江南民居,打听下来村民的生活也挺滋润。”下乡活动的第一站朱泾镇待泾村,就让尹浩和不少同学改变了对农村的看法。

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村民们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在村里供销合作社旁边,他们发现了与其相连的、由建设银行设立的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点。服务点有一台平板大小的机器,能够提供一些基础的金融服务,如存取款、转账汇款、查询账户、保险、理财等。这里还设有建设银行特色的劳动者港湾,辛苦劳动的村民可以在这里休息、喝水、充电等。供销社的老板则担任裕农通网点的“村口银行”行长,为大家提供服务和帮助。

“参观过程中有一位阿姨来取钱,我们就正好现场观看了这次金融服务。”首先,阿姨在裕农通机器上刷卡并选择需要办理的业务,并输入了密码。值得一提的是,接下来“行长”也需要输入一次确认交易的密码,大大提升了业务安全性。随着机器打印出一张凭条,意味着交易信息已经录入系统。最后,阿姨拿到了100元,高高兴兴地离开了。整个交易过程只用了短短几分钟,这让同学们对金融科技的高效、便捷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可以看出,建设银行开展的普惠金融服务的确做到了“想村民所想”。在上海浦东勤益村和群乐村,通过与村民面对面的交流,同学们了解到村民日常最大的金融业务需求是较为简单的存取款和生活缴费业务,而裕农通不仅能够覆盖这样的业务,让村民不必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周边城镇的网点进行办理,做到“小事不出村”,大幅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也节省了建设银行自身的成本。

此外,根据村民普遍金融知识薄弱、防诈骗能力不强的特点,此次同学们也为村民开展了金融知识普及和宣讲活动。来到浦东曹路镇群乐村,同学们带来了新版人民币知识普及和人民币反假币知识宣传。相比于城市,在农村的老人们更习惯持有现金,将金融安全意识传播给他们,可以为今后的乡村金融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事实上,平时建设银行工作人员就会经常开展这样的知识普及和宣讲活动。为了让村民更好地接受,他们可谓动足脑筋。南汇支行副行长告诉记者,他们在新场开展相关活动时,首先会邀请村民们参加“彩豆作画”。“彩豆是当地特色。许多村民看到原来身边普普通通的一颗颗小豆子经过排列和绘制就变得十分精美别致,纷纷拖家带口来参加我们的活动。”彩豆作画结束后,他们便抓住时机,为村民们普及金融知识。“那会儿我们之间比较熟悉,有助于工作的开展。”

而同学们能够讲解产品、普及知识,保证下乡实践活动质量、明确服务目标,则要归功于“金智惠民”讲师团。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邀请同学们走进建行大学,聚集市分行各业务部门骨干成立了这支讲师团。老师们把建设银行的惠农政策和惠农金融服务对同学们进行了耐心的讲解,尤其是针对乡村的农民和农村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结合上海地区“都市裕农”的特色,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从各大院校招募了首批20名、第二批85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带领他们投身下乡实践,开始“建行第一课”,即在金山区、松江区、嘉定区、浦东新区等地区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活动。

打通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

乡村创业精准帮扶 精益求精提升服务

除了普通村民,对于乡村创业者,建设银行更是给予高度关注和实在帮扶。这次下乡活动中,上海淼洋果蔬农业合作社的董事长董晓英为同学们带来了她种植的水蜜桃与西瓜,与大家分享。

原来,她是来自南汇区惠南镇海沈村的一名八零后创业者。投身创业后,她获得了“首届泥城十大优秀青年”称号,称得上是“农二代”中的佼佼者。但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董晓英自己最为清楚。“回首创业初期,由于没有抵押物,我在融资过程中遇到了巨大阻力,幸好我遇见了建设银行。”董晓英在浦东分行组织的面向中小企业主的“金智惠民”培训中与建行结缘,南汇支行行长在了解到她的难处后,联合浦东新区的农业担保基金贷,为她提供了企业担保。“我们一直在为创业的优质农业企业担保,解决农民企业家融资难的问题。”这些措施解决了涉农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先行先试,助力乡村振兴。

董晓英只是众多建设银行普惠金融战略的获益者之一。浦东分行普惠金融、个人金融业务条线领导详细解说了建设银行内的普惠金融战略对于农业的具体扶助。建设银行作为大行,在都市农业概念的引领下,根据实际需求设计众多产品,帮助农业发展。建设银行创立3+3模式,对农户实行基准利率贷款,在有需要的区域设置场景化的裕农通设备,承担社会责任,实现银行转型。

在乡村振兴的方面,根据农民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建设银行推出针对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如简化农信贷款的条件,发票、合同等不再是重点筛选标准;随借随还模式减少利息支出;安信农保项目减少自然灾害对农户的风险,保证销售收入。“面向绝大多数农户,我们努力做到普惠金融,同时在农户需要的基础上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同学们发现,哪怕是在已经普及了普惠金融业务的网点和服务社,依然会有各种小插曲。在建设银行上海临港支行,同学们当起了网点大堂引导员。一位先生走入网点,同学热情地迎了上去,只见那位先生不好意思地表示自己并不识字。一时之间,同学们犯难了,向网点同时求助。工作人员马上赶来,耐心地指导他,并且不厌其烦地教他画“字”。此情此景让同学们感觉到了建设银行的温暖,也引发了他们的思索:这样的情况在乡村肯定时有发生,也许建设银行可以为这样的人群打造一款带有语音系统、搭配简单的数字按钮的产品。

“金融要回归服务的本源,这是我在培训中最真实的感触。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一直在想,如何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把我在培训中学到的,与农民息息相关的金融知识、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带到田间地头,让他们感受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银行温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陈络化想法为动力,与同学们一起把建设银行的裕农通、善融商城、惠懂你等各种惠农金融服务和惠农政策传达给乡村的农民、农业企业。走进农村,结合实践,他们才真正了解了更多农村客户对银行服务真实的诉求,以此为提升建设银行产品设计和服务质量建言献策,用好金融这把“温柔的手术刀”。

通过一次次的深入乡村实地探访之行,同学们都受益颇多,更清晰地了解了农村现状和发展趋势,也明白了建设银行在普惠农村中承担了怎样的角色。“当我们来到张江勤益村和跃进村时,村书记告诉我们未来乡村的核心将会是把高科技运用在农业中。可以说,银行产品和服务的深入,也就是让村民享受到科技变化带来生活便利。”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陆凌怡、刘苏、徐小愉分享道。

打通新金融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

独创公益发散模式 接续社会责任担当

行程过半,爱心加倍。此次下乡之行,同学们不仅得以走进农村、发挥才能,直面农村金融建设现状,更是前往村子里一些与金融、与科技并不相关的场所,走进“来自星星的孩子们”,走进“身处幸福村的老人们”。

来到上海市松江区星悦儿童潜能开发中心,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观赏起桌上自闭症儿童的画作和橡皮泥玩偶,它们略带笨拙但无比生动可爱。当中心负责人杨老师介绍自闭症患者的情况时,大家变得非常安静,一个个侧头倾听着。“上海市近三千万的人口中,就有1/120占比的人群患有自闭症,总人数多达25万……”随着环境的影响,自闭症发病率不断上升。由于自闭症至今无法确认病因,所以没有药物可治,终身不愈,只能在漫长岁月里靠着医学干预和无微不至的陪伴,一点点尽可能地改善症状。耐心的陪伴,是自闭症儿童们最需要的良药。

对于这些沉寂在自己宇宙里的儿童,同学们既想快点接近,又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好。也有同学不禁开始担心自闭症儿童的未来,向杨老师咨询孩子们以后如何融入社会。

交流过后,同学们提着早已准备好的小礼物去往孩子们的教室,第一次和他们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同学们还为孩子们送上蛋糕、陪伴他们进行感统训练,感受到孩子们的天真和不易。

“很多家长不愿让孩子被盯着看,也就越来越没有勇气带孩子出门。通过建设银行搭建的平台,更多人了解了自闭症,也就不会再用怪异的目光看着孩子们。”中心的一位老师介绍道,建设银行也会联系其他企业和机构关注自闭症,邀请他们亲临现场,进而共同提供帮助。此外,建设银行还为这些自闭症儿童举办了公益画展,制作衍生品,举办公益义卖。目前他们已经举办了四届画展,规模也在逐步扩大。“我们特别感谢建设银行松江分行一直以来的善行善举。”

“许多自闭症孩子来自农村。这次实践活动旨在关注农村,尤其是这些被忽视的部分。”建设银行松江支行工作人员表示,他和同事们从很早之前就开始关注自闭症孩子。建设银行的公益发散模式“带上员工做公益、带着客户做公益、带动机构做公益、融合业务做公益”,让他见证了身边公益伙伴队伍的逐渐壮大。这样的模式借助了企业自身的平台优势,将实际有效的活动结合到需求中,帮助自闭症儿童的成长发展。

谈及活动意义,他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探讨。首先,同学们能够知道自己并非那1/120,就会更加珍惜当下。其次,这次的活动能够让大学生关注自闭症群体。“无论将来他们从事什么职业,今天,这颗公益与爱的种子种下了。”

其实,这颗种子已然发芽,同学们表示将来一定会关注公益、施以援手。“如果以后有幸进入建设银行,我会继续参加公益项目。”尹浩说道。

同学们为过生日的老人送上关怀与祝福。

除了孩子,老人也是社会帮扶的重点对象。相较于居住在城市里的老年人们,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可获取的生活资源依然不足。让老人在不离乡、不离土的条件下就近养老,延续最熟悉的生活方式,一个小型乡村嵌入式养老机构,可谓是打破了传统养老模式的创新典范。于是,同学们来到了叶榭镇的幸福老人村,为8月份过生日的老人送上关怀与表演,并实地调研了乡村养老的新模式。

在幸福老人村的建设过程中,建设银行积极帮助与参与,连续4年进行了帮困、慰问及敬老等活动,建立了深厚的关系。

通过蒋村长的讲话,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到老人村的健康医疗配置与生活状况。在平日里,建设银行工作人员和公益人会经常带着老人们一起种蔬菜瓜果,制作简单的手工艺品、变废为宝。还有很多志愿者会过来做一些糕点分给老人们品尝,陪他们聊聊天,让他们感觉到虽然自己年事已高,但并没有就此被社会忽视,依然还有很多人关心着他们。

去年,村里“慢时光蜗牛”乡村文化营建立,打造了首个沪郊代际学习空间,让孩子们、年轻人们更多地参与到乡村养老的建设行动中来。“我们要让年轻人来到这里,加入这里,为幸福村子增添活力。”通过农村就近养老与乡旅项目的结合,开拓一条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新途径。

“在我看来,接触、了解、帮助这些需要关爱的群体很有意义,这也是我选择建设银行实践活动,而非他行活动的原因。” 陆凌怡对参与公益活动颇有感触。关注农村弱势群体,展现国有大行的温度和情怀,她和同学们都切实感受到了建设银行所担负的社会责任。

6月24日,中国建设银行联合一批境内外知名高校、金融机构、社会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共同倡议发起成立“新金融人才产教融合联盟”,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议。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对新金融人才做出解读,他表示新金融人才之新,主要新在人的格局、人的理想、人的理念、人的思维、人的能力。同时,现代金融业对人的德性、品质、职业道德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而此次下乡之行,正是这一概念的全面实践。

上海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正是有了乡村的滋养,城市才能生生不息、持续发展。上海的乡村不仅仅是重要的居住空间,更是未来吸引创新创业群体的重要发展空间。建设银行要依托国有大行的责任担当和资源平台,兼顾满足已知需求与提供预设服务,进一步解放思想、大步向前,积极探索乡村金融发展的新着力点和方向。


青年报记者 周琳琳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