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也要垃圾分类?上海初中生脑洞大开
2019-08-18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吴恺/图、视频

上海正在垃圾分类,地球需要垃圾分类,太空未来也要垃圾分类?近日举行的2019年上海科技馆“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上,由徐佳辉、陈卓、顾鑫喆这3位初一学生组成的“太空环境卫士小组”脑洞大开,提出了这个“奇思妙想”。

“有一天,我们在电脑上查阅关于太空的资料,惊人地发现:太空中居然存在数量众多的空间碎片,对航天器和地球都存在着巨大的杀伤力。”来自上海市康城学校的徐佳辉同学介绍说,于是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发挥创意,设计出一款能够锁定太空垃圾,并进行自动清理的太空飞行模型。“如果这个创意能够实现,在未来,这款‘超级卫星’,就可以承担起太空空间碎片的清理工作。”

徐佳辉和小伙伴们拿出一个略显简陋却又不失想法的模型介绍起来:“这是第一层清理舱,主要有侦察系统、通信系统和工作系统三部分组成。”

“一开始,我们发现机械臂的精确度和动力不够,经过讨论后决定在机械臂上装一个推进器和一个网兜。”来自上海市浦兴中学的陈卓同学负责制作模型,以及理论优化。

而另一个小伙伴、来自上海市南汇实验学校的顾鑫喆同学则负责提供基础理论、设计卫星,以及做海报。     

3个小伙伴因为参加“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而走到了一起,经过3周紧锣密鼓的集中活动后,做出这款“大发明”。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获悉,今年站点通过上海市教委招募在读初中生40人,学生在结对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创新实践微课题研究。活动最后,馆方邀请了高校、特级教师、教研员等多领域专家对学生创新实践的成果进行综合评审。

上海科技馆“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是上海市科委、市教委、市科艺中心、市科普促进协会指导的上海市30个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之一,也是全市仅有的3个面向小学、初中学生的创新实践工作站之一。8月1日,该活动在上海科技馆拉开序幕。

此番上海科技馆“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立足场馆丰富的展览教育资源,联合馆外专家力量,优化课程设置,围绕“科技与人”主题,瞄准航天工程、人工智能和机械工程3个当下热点领域,组织学生们开展了“地球卫士”卫星概念设计、走近人工智能的世界、小小工匠养成记等微课题。

“地球卫士”课程以增强学生的航天知识、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养成学生的研究习惯为教育目标,采用知识学习+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20个课时内完成对卫星领域的科学探究。最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定了4个主题,包括空间环境效应卫星、火星探测卫星、太空环境卫士、土卫六探测卫星讨论解决方案,通过手作模型和海报形式进行展示。

“走近人工智能的世界”课程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热情,通过参观专业研究嵌入式计算机科学和产品研发的骨干研究所,了解基础软件、关键芯片等技术在我国军工、航天领域的发展和应用,为将来的学习埋下梦想的种子。    

“通过课程,我们初步认识了人工智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思考和探讨家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参加展示的小选手介绍说,他们根据兴趣自由组合,分为语音识别、人脸识别、智能家居、无人驾驶4个小组,学习利用编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展示汇报。

“小小工匠养成记”课程以激发学生对于机械工程学习的热情,体会新时代下工匠精神内涵——科技创新为目标,分为“玩中学”“实践探真”“文化探寻”“成果诠释”四个部分。通过学习中西方古代机械理论,利用提供材料复原达芬奇经典的扑翼结构。

展示现场,孩子们通过动手制作仿真自行车,认识自行车的链条传动原理及刹车结构。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齿轮、滑轮、链轮、杠杆、蜗轮蜗杆等不同机械的组合,设计制作机械联动装置,最终确定了盾构机、飞鸟小车、百变履带、吊机叉车4个不同主题进行汇报展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