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阅读,“书展+”助力上海书展扩大朋友圈
2019-08-1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实习生 陈丹/文 常鑫/图

今年上海书展读者的一个强烈的印象是这个书展正在变得越来越“大”。事实上,上海书展早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图书展销平台,通过“书展+”的方式,艺术展览、戏曲、音乐会、话剧等众多艺术样式都与上海书展“无缝嫁接”。上海书展正在通过一些可行的方式来扩大自己的朋友圈。一个“大书展”已经开始显现。

“书展+画展”:大文豪雨果也来参展了

今年上海书展推出“七系列”,其中就有“雨果上海七日行”展览。在上海明珠美术馆参观“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展览的市民胡先生和儿子甚至于都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参加到上海书展中来。

这个展览汇集了巴黎博物馆联盟(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收藏的200多件大文豪雨果创作及相关作品,包含绘画、雕塑、摄影、书籍、书信手稿、室内装饰、日常用品等全方位立体展现天才人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雨果的多元化视角。

上海书展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努力使书展的样貌多样化,艺术展览正是书展的一种新形态。青年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上海书展的展览不下10场,除了雨果展之外,还有世纪文景推出的约翰 · 豪艺术展,约翰·豪是著名插画师,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魔戒》三部曲。此外还有上海译文出版社在静安嘉里中心举行的“日常之外,遇到好奇心”特别策划。

这些展览所呈现的内容大多也与阅读有关,而一旦被纳入上海书展范畴,那就会获得宣传推广等领域的很多资源。胡先生告诉记者,他就是在上海书展的小程序中看到雨果展的相关信息,才赶来观展,进而产生了要去书展主会场看看的想法。胡先生说:“书展越来越大了。过去我们以为阅读就是看书,其实阅读也可以是看艺术展览。”

书展+舞台艺术:孙大圣登上书展舞台

书展和戏曲艺术紧密结合是今年上海书展的一大亮点。在书展现场戏曲声悠扬,各色脸谱频线,让人仿佛进入了一个戏曲的世界。上海京剧院此次在书展现场推出《大圣来也——郑派悟空戏写真》。由一代京剧大师郑法祥开创的悟空戏是京剧猴戏的经典,几年前上海京剧院就推出了“大圣来也”猴戏演出季。此次借着写真的首发,京剧表演艺术家严庆谷带领上海京剧院的一众青年猴戏演员集体亮相书展,为读者带来精彩的演出,现场叫好声不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上海书展让阅读的外延扩大了。读书固然是阅读,看展览也是阅读,看舞台艺术是另一种阅读。上海京剧院将悟空戏的精彩瞬间定格成永恒,推出写真,同时为读者带来演出,这是“书展+戏曲”的一次重要的尝试。无形之中让读者对阅读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京剧大家尚长荣今天也来到书展现场。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了《皮黄春秋之尚长荣京剧电影连环画》,连环画分为《霸王别姬》、《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四本书,这都是尚长荣所拍过的京剧电影。在书展现场,尚长荣与京剧名家陈少云、夏慧华等详细讲述了京剧排演的过程,很多都是第一次披露,激发起现场读者的浓厚的兴趣。书展现场俨然成了戏曲普及的舞台。

著名歌唱家王宏伟索性在书展中开起了演唱会。他高歌了《在那遥远的地方》和《西部放歌》两首歌,博得现场阵阵喝彩。上海音乐出版社此次在上海书展中推出《王宏伟演唱歌曲精选》收录其20首代表作的歌谱,如《西部放歌》《故土情》《大江南》等,同时配以二维码扫码听音频,便于读者随时聆听。

“大书展”努力扩大朋友圈

走过16届的上海书展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朋友圈。现在读者的选择如此之多,尤其是在暑期,所有的文化机构都在争取读者,这个时候如何让读者不流失,而且还能持续吸引读者,这显然是目前上海书展要做的。

资深出版人李德明对青年报记者说,据他的观察,今年上海书展起码是从物理空间和业态两个方面在进行扩展朋友圈的努力。物理空间方面,除了本埠分会场多达100个之外,还首次开设了50个外埠分会场,把外地读者也纳入到自己的影响范围,这是一个迅速扩展朋友圈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另一方面就是业态了。上海书展已经意识到书展不能只卖书,单纯地依靠图书销售,文化的影响力是有限的。所以出现了“书展+”。通过书展和展览、戏曲、音乐会等艺术形式的结合,让书展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魅力。换句话说,上海书展正在努力是自己变得越来越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书展”。

事实上,“大书展”的影响力是无穷的。青年报记者在采访中就注意到,有的原本不关注上海书展的人,因为参与了上海书展中的艺术展览,而开始关注书展,进而走进书展,参加其他阅读活动。“书展+”如同伸出了很多触角,所及之处活力无限,书展的人气直线飙升。

═ 相关新闻 

戏曲传播:戏曲演员应该重返“唱电台”传统

戏曲的传承必须考戏曲人自己去摸索,应该具有文化自信,而不是自觉地退出阵地。国家级非遗“越剧”传人、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作为此次书展最知名的戏曲嘉宾之一,在接受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她正在计划重返电台,像戏曲前辈那样在电台里唱越剧,为普及越剧加一把力。

茅威涛这次由上海音乐出版社推出了有声读物《返场——茅威涛从艺四十周年特辑》。这里的“返场”一方面然是指茅威涛在进行手术之后,重返越剧舞台,另一方面则是指茅威涛“回到唱电台”的计划。近年,越剧和其他戏曲剧种一样,正在经历观众流失,剧种发展出现困难的问题。茅威涛认为,如果重拾戏曲演员唱电台的传统,文化普及是有希望的。

曾经,唱电台是戏曲演员进行艺术推广的一个重要方式。1939年,越剧名伶马樟花和傅全香到电台播唱特别节目为三友实业社作广告,就此开越剧演员上电台之先河。当时的戏曲演员白天唱电台,晚上在戏园子唱戏,戏曲也就这么传播开来。现在这种传统基本上消失了,戏曲演员只会在舞台上演出,这样的传播面十分有限。茅威涛说,戏曲演员应该重返电台,将听众们拉回从前,带回到曾经享受的慢生活中。

很多青年人都是电台的听众,这样一来,他们就有机会接触到戏曲艺术。“我一直希望我的作品和今天的人要有心灵碰撞。艺术家要相信自己的直觉。通过上海书展的平台,希望有更多爱书的青年人关注越剧,关注传统文化。”茅威涛说。同时她还透露,她正尝试将越剧元素放进年轻人生活里必需的东西,结合青年人追寻的新型文化,让更多的青年人对越剧感兴趣到挖掘越剧文化。她说:“希望给自己一个交代,不要让尹派的DNA在1/2血统的传承后,被稀释甚至是消失。”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实习生 陈丹/文 常鑫/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