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起“浦江瞳”打造“都市心” 他们畅想世纪广场未来模样
2019-08-2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见习记者 陈嘉音/文 吴恺/图、视频 杨诚/后期制作

在世纪广场上升起一座“浦江瞳”,放眼世界;或者让世纪广场区域成为一颗“都市之心”,打造公共空间与公共活动之心……

21日,32支通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长三角青年团队齐聚同济大学,带着他们对南京东路世纪广场这一地标的改造设计方案,参加“筑梦上海 青春畅想”长三角大学生上海地标设计大赛的决赛答辩。

长三角大学生上海地标设计大赛作品展览。

 - 参赛选手 - 

“浦江瞳”“都市之心” 长三角学子比拼设计

今年正逢南京路步行街竣工20周年,此次大赛6月底正式启动,以南京东路世纪广场为设计对象,沪苏浙皖80余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与行业领域青年校友、青年设计师等联合组队参赛。经过专项调研、实地踏勘、省级初赛、在线评审,32支队伍入围决赛夏令营。

21日的决赛答辩分上下午场进行,每次16支参赛队伍进行封闭答辩。每支队伍答辩时间为9分钟,分为5分钟方案陈述,4分钟评委问答。

这一设计考虑到与广场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吗?你认为世纪广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在设计作品中如何呈现?答辩现场,专家评审们频频抛出专业问题,与长三角学子共同探讨。

“我们想让世纪广场区域成为一颗‘都市之心’,发挥公共空间的作用,将这一空间还给周边居民和世界各地游客。”这是同济大学一支“博士+硕士”团队提出的设计方案。

答辩现场。 

作为队长,梅梦月介绍说,他们主体建筑“心桥”设在广场上,呈现半环抱姿态,以连续曲面的形式缓缓上升,可引导人流进入二层平台的室内外空间。广场中央隐藏可升降的水幕舞台,举办各类活动。

作为上海的团队,他们对上海打响“四大品牌”有更深的认识,此次他们也为广场附近街道设计了四条特色街道,包括了“上海制造”民族品牌一条街、“上海服务”特色餐饮住宿一条街等。

江苏省东南大学的光之队,6人均是建筑专业的学生,他们为世纪广场赋予了“浦江瞳”的概念。

在设计方案中,广场上将升起一座名为“浦江瞳”的世界性地标,延伸南京路步行街的线条形态,融合黄浦江曲线,通过一次环绕,伴随着抬升和下降,为市民游客提供一条空中步道。整个形态也形成一只静卧于此注视黄浦江、注视上海的深邃眼瞳。

团队成员包彦琨在答辩中介绍,市民游客可以通过空中步道,多维度环视周边历史优秀建筑,步道下可设计品牌快闪店等。他们在广场中央还设计了三维全息投影,可以投影黄浦江水,也可以投影陆家嘴建筑,与广场形成互动,“最终想让上海的目光向世界发散,世界的目光聚焦上海。 ”

有评委当场抛出问题,如何处理空中步道与周围建筑的协调性,团队表示也会继续认真优化方案。

“将世纪广场打造成城市会客厅”是安徽工业大学“徽风独韵”团队的设计理念。团队为广场建设了一个机械结构可伸缩的顶棚,采用空中廊道将世纪广场、南京东路步行街、周边商业建筑联系起来,形成交通体系,让整个世纪广场成为城市的会客厅。“由于长三角高校都参加,我们很担心自己的作品不够好,一整个暑假都在努力。”队长肖光明说。

 - 赛事进程 - 

夏令营将产生团队晋级“巅峰之战”

此次大赛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共青团江苏省委员会、共青团浙江省委员会、共青团安徽省委员会共同主办,同济大学团委承办。

通过决赛夏令营将产生大赛晋级团队,晋级“巅峰之战”项目展示活动。8月26日起,通过公众投票和线下项目展示的方式,市民可以选出最喜爱的设计作品,“复活”一支团队与晋级团队共同参加“巅峰之战”。

同时,大赛也将由投票产生最佳视觉奖、最佳人气奖等5项单项奖,体现了公众参与城市建设,也是落实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有效探索和生动实践。

上海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大赛坚持专业导向、多元融合、公众参与相统一,充分发挥专家评审咨询委员会的专业力量,长三角大学生、青年设计师与城市规划、景观环境、都市文化、社会治理等多领域学者的智囊作用,吸引动员市民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地标的设计,加强共商共建共享,在街区的复兴发展中真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同时在南京路步行街竣工20周年之际举行大赛“巅峰之战”作品展示活动,也是想以青年之“智”,塑造凝聚城市品格的世界性地标,助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展现“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让青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贡献智慧。

 - 作品亮点 - 

他们想让上海的步行街“上天入地”

释放城市客厅,贯通街道空间

“上天入地”这个霸气外露的主题来源于一群美术学院的地标设计者。浙江中国美术学院的哲匠队是地标设计大赛中唯一一支来自美院的队伍。“这是我们最大的特色,我们对方案总结为‘释放城市客厅,贯通街道空间’。”

凭借美院学生特有的感性思维,他们在设计地标时有着独特的生成逻辑。“每个队伍都有自身的特色,工科生可能会比较严谨,考虑的问题都比较宏观,而我们更关注细节、灵感和体验。”

队长瞿莉莉来自南通。她第一次来到南京路是一次实践课外的游览。“印象里南京路步行街十分的繁华,各种品牌的商店,我很喜欢晚上的南京路,两边一些极具历史感的老建筑在夜景灯光下让人感受到上海的成熟魅力,告诉你:这里就是上海!”正如每一位刚来上海的外地游客,她对南京路步行街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部分参赛作品模型。

在参加比赛后,重新踏上南京路步行街的她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两旁的建筑、设施、景观甚至是购物模式都是她关注的地方。她和另外一位同学将南京路里里外外走了几遍。她向记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什么铺子挨着什么铺子我都记得清清楚楚。而且白天探勘后,我们还要再看看晚上的步行街。”

探勘带来的收获让小组对地标也有了新的理解。在他们看来,世纪广场走在上海发展与记忆的前沿,在南京路步行街中间点,占据核心位置。现在的世纪广场依旧是南京路步行街重要的节点,却没缺乏视觉凝聚力与吸引力。在不影响广场开阔的视野之下,为广场空间注入一个互动性的集聚休憩空间是首要任务。

“我心中的南京路应该是一条更有灵魂更活力的步行街。”在瞿莉莉眼中,在历史感的老建筑环境里,步行街载装着的是年轻有趣的新时代灵魂,而不单单是各种品牌集合带来的购物便利。“如果将空间体验与购物服务结合最新的科技探索,那么它将是最时尚、最未来的购物天堂。”

围绕“上天”与“入地”拓展空间

在设计时,小组成员仿佛又站在南京路步行街上,熙熙攘攘的游客接连与他们擦身而过。看着华灯初上的世纪广场,一幅看不见的3D设计图在他们四周里铺设开来:广场延续平台的流动曲线,平面呈现两个相互呼应的自由曲线形态,层叠式创造出有节奏的集聚空间。

“上天入地”这四个字马上映入了他们的脑海。抓住这一瞬间的灵感,他们开始不断丰富整体构架。

对于“上天”,他们提出了立体交通重构街道的概念,释放步行街道垂直空间。而对于“入地”,他们设计了下沉层叠互动广场,释放城市客厅。分别从交通,业态,景观,城市家具与商业标牌入手,连接为一个完整体系。“硬”建筑之间贯通“软”平台空间,来辅助交通系统以及新的广场地标。

在他们的设计中,步行街上的世纪广场成为了一个集聚空间,一个下沉,一个上抬,水之广场与山之广场构成打破地面界限的城市广场,与步行街的空间一疏一密,一松一紧,释放出步行街道的“呼吸之所”。

瞿莉莉告诉记者,围绕“上天”与“入地”两个方向的空间拓展,能创造出一个能容纳巨大商业活力的城市客厅,有效引导步行街人流活动。南京路步行街主体以全新的面貌广场将南京路步行街与世纪广场周边从活动事件与空间上紧密衔接实现上海“四大品牌”的打造。

他们希望让这个广场“上天入地”,刷新人们对步行街的全新认识:原来步行街可以是这样!

经过紧张的答辩后,小组成员收获了专业评委的肯定与建议,也有了新的打算:“专家更关注我们设计的落地性问题,我们会在这方面改进我们的陈述和设计。当然了,这两天都在忙着答辩,打算结束后和其他团队多交流一下,毕竟长三角大学生地标大赛的团队来自长三角地区多个学校,本身就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 专访大赛专家咨询评审委员会主任边兰春 - 

看到了青年对城市的理解和对高新技术手段的利用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边兰春担任了此次大赛专家咨询评审委员会主任。通过前期在线评审和当日现场评审,边兰春教授发现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记者:您对这次比赛的参赛作品有什么整体感受?

边兰春:我发现不少作品具有开阔的思维,长三角青年将自己对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社会需求的理解,以及现代科技对未来城市的影响,都融合于作品中,让人眼前一亮。

记者:哪一类作品给您的印象最深刻?

边兰春:有两类作品吧,一类是将场所本身对于人的吸引力作为设计焦点,设计出的地标方案具有独特性,将来通过各种传播能形成较大影响。另一类则是,除了为广场成为地标打造方案外,还能关注广场周边区域,与周边优秀建筑联动,从一个点到一个面,从上海辐射更大的范围,这类思路在一些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很有想法,也有创新点。

记者:在您眼中,如何看待南京路步行街和世纪广场这一地标?

边兰春:步行街是城市开放空间的一种形式,是城市公共属性的重要象征。作为全国知名的商业街,南京东路步行街最大的特点是人流密集,这就要求广场、附近街道具备完善的功能,可以解决市民和各地游客的需求,比如游览、休憩、停留等。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的发展,对这类场所又赋予了很多新要求,希望通过设计使其具备地标性特点。所以基本功能、人性化场所设计和具有高品质的表现和表达,都是未来世纪广场所需要的。

我注意到不少作品中都提到了全息投影,是具有青年性的好想法,虽然有些在方案落地时还要继续完善,但已经能体现青年对城市的理解、对新技术的利用了,这对传统意义上做设计是一种很好的帮助。

记者:这次比赛的参赛者不仅来自上海,还有苏浙皖三省的青年,您觉得有何意义?

边兰春:长三角地区有很强的经济联系,从地理环境、历史渊源上也有紧密的交流,长三角地区的大学生共同参与此次设计大赛,有助于形成思想和文化上的交流,在专业学习方面和对城市理解方面也可以相互帮助。

我觉得,对于一座城市的地标进行设计,一定要对地标所在城市的文化特点、环境特征以及问题分析有充分的掌握,上海的参赛团队能结合生活体验去场所感受,而苏浙皖的高校学子,则可以带着一定距离去观察和体悟,也会有不一样的细致体会。可以说,这次比赛是汇聚了长三角大学生的共同智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见习记者 陈嘉音/文 吴恺/图、视频 杨诚/后期制作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