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着8公斤模型坐高铁,他们想让南京路变成世界的“会客厅”
2019-08-2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文 受访者/图、视频

来自安徽建筑大学的逗留工作室是长三角大学生地标设计大赛中晋级巅峰之战的参赛团队之一。他们将自己对上海的理解融入设计,依照十二时辰展现南京路的变化。一步一步走向晋级,这支参赛队伍让我们看到了它的态度和想法。正如团队成员丁晓雅所说:“比赛的压力就是我们的动力,我们想让南京路成为世界性的‘会客厅’。”

▌经历 ▌ 扛着8公斤模型坐高铁 

这件由5毫米模板组成的直径80cm、厚20cm的广场模型是他们本次参加长三角大学生地标设计大赛的重要作品。为了带着它参加本次比赛,团队成员着实费了一番功夫。

8月18日,从安徽合肥站出发,8位团队成员带着这个重达8公斤的模型坐上了来上海的动车。由于体积巨大,团队成员把它“安置”在了车厢后方的行李架。放好后他们又犯了难:万一其他乘客拿行李时磕到了怎么办?为了确保无虞,他们决定在旅途中轮流过去陪着它。

这个“大家伙”频频引起来往的乘客和乘务员的注意,不时有人好奇地问道:“同学,这是什么东西呀?”每被问及,他们便带着自豪回答到:“我们要去上海参加设计比赛,这是我们的作品!”

好不容易到了上海,突如其来的暴雨拦在了团队成员面前。“我们运气不错,刚来上海就感受到了最‘热烈’的欢迎。”团队成员丁晓雅向记者回忆那天下车的场景:大雨夹杂着黄豆大小的冰雹密集地向他们打来,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拿出自己的雨具保护着它。“那天我们所有人都湿了,但是模型一点都没湿。”

在逗留工作室的每一位参赛者眼里,这个模型是无数个日夜心血的凝结。“我们方案比较特殊,它是一个可变化的广场,这让我们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无论是模型的材料选择、模型的形制、模型的变化与否、模型变化原理甚至模型中需要用的机械原理,都是成员们从未接触过的领域。正因如此,这份承载着希望与坚持的模型才会那么的珍贵。

在参赛期间40天时间里,他们每一天都在完善方案。就算来到上海后依然还在不断改善,熬夜通宵。丁晓雅总结道,齐心协力和不放弃是他们小队最大的心得。

▌设计 ▌ 充满变化的智能“会客厅”

2个圆、3个基本模式和4个轨道是逗留工作室广场设计的核心。

他们的思路来源于二十四时辰。“对于中国人来说,十二时辰即是每个人的一天,上海是一个包容的城市,这里居住不同需求的人。”什么样的地标才能代表上海,什么样的地标才是好的设计呢?

对于他们来说,人群的多样需求一直是一个难题。最终,他们想到了一个思路:“那既然我们做不了什么都会做的厨师,不如把厨房交给我们的客人。”

在设计中,街道上有一个较大的节点为时辰之盘,每每转动到一个时辰,盘上的旱喷装置便会启动。街面铺装以曲线的形式,从建筑引出条条刻度,象征南京东路历史长河与进程。

在空间结构规划上,以南京东路步行街为轴线,世纪广场为中心,形成了“一轴一心四节点多分区”的街区布置形式。南京东路的业态划分为“最国际”的顶尖购物平台、“最时尚”现代化商业街、“最上海”的老字号街区三段。其余功能保留商住、商业区以及商务办公。

“第一个圆是控制整体可升降网格的圆,第二个圆则是指广场上的可动圆形休憩平台,广场上还有画卷般的led屏幕会随轨道移动。”丁晓雅这样介绍道。而三个基本模式是他们根据不同时间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所设计出来:有强调游览功能的游览模式,有强调舞台表演的演出模式,有强调人群快速通行的疏散模式。此外,在设计中还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将建筑屋顶改为绿色屋顶,有效缓解城市雨水径流压力。

通过这次比赛,这些大学生们也想表达出作为未来建筑师设计的理念和思考——“高速的生活节奏让人们看了太多均质化的设计。现在,是时候让我们跳出统一,走入变化的世界。”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文 受访者/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