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漫步田林,“小滨江”呼之欲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者按 日前,本市发布了沪15分钟社区生活圈试点名单。据市规划资源局介绍,“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社区更新试点,就是要让市民在以家为中心的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享有较为完善的养老、医疗、教育、商业、交通、文体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通过与各区的多轮对接筛选,最终选定了15个试点区域。
“我们在这里住了15年,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想到出小区门就有可以散步锻炼的地方。徐汇有徐汇滨江,我们这里就是小滨江。”今天,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实地踩点了位于徐汇区田林街道的蒲汇塘滨河慢行系统。已经在这里住了15年的顾鼎浩老伯向记者介绍了“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社区更新试点带给他和其他居民的变化。
居民:有了“慢步胜地”,朝夕相处15年的小河变靓了
今年69岁的顾鼎浩在爱建园住了15年。一直以来,他都信奉老年人应该享受退休后的慢生活,没事的时候可以闲庭信步。但由于小区里人车不分离,穿梭来往的助动车太多了,不是很安全。“今年8月10日左右,这条慢行步道初建成,有了塑胶跑道,我们居民没事就会到这里遛弯,而且塑胶慢行道走起路来有弹性。”
在这条小河的源头,竖了一块“蒲汇堂”的标志牌。这条小河与爱建园小区咫尺之遥,但在蒲汇塘滨河慢行系统建成前,附近的居民皆是“近水不亲水”。
领着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从蒲汇塘的源头一路踱过去,沿途是绿树成荫,每隔近百米就有两个供行人小憩的艺术石凳。“早年的时候,这里是一片平地。沧海桑田,农田变成城市。这条河的变迁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镇化进程的缩影。”顾老伯喃喃说道。
约莫步行了数百米后,出现了一块巨石,上刻“爱建园活水取水口”,“有句古诗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你看,我们小区的水源就是这里来的。经过多年的治理,我们的取水管道不再堵了,河道周围还有蛙声长鸣。我们小区的水质也经过了处理,在排摸小区雨污分流的做法。”
蒲汇塘滨河慢行系统的建成并非只是建一条慢行道,种植一些绿化就可以一蹴而就,其背后的水环境的改善花了许多功夫。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发现,部分河面上仍有星星点点黑色的污泥。今年73岁的陈祖康老先生解释说,“我和这条河朝夕相处了15年。要知道,河道整治并非一日之功,以前我们这里的水质比早年的苏州河还差,你看现在的河水能见底了,水里还有小鱼。每逢夏天,气温一高,河道里的水一发酵,就散发出难闻的味道,不少居民抱怨连连。但现在的水质比以前好了许多。当然,水质的改善光靠我们这里也不行,需要整个流域下苦功。”
热情的陈老伯带着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踩点了几个沿途的景观,近处是一排排好看的水上植物,远处是原本生长在水里现腾挪了地方被保护下来的一棵老树。这些点滴变化他如数家珍。更盛赞,现如今的蒲汇塘滨河慢行步道堪比田林街道的“小滨江”。
年底前,1.6公里的慢行系统有望贯通
今天,田林街道的社区规划师吴茂辉也来到现场,娓娓道来这条慢行系统的建成经历。尽管“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囊括许多内容,但在他看来,其核心思路简而言之就是“提高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就好比以前爱建园和附近小区的居民想跑步没地方去。有了蒲汇塘滨河慢行系统,就多了一个散步、慢跑的好地方,生活品质明显提高了。
作为社区规划师,吴茂辉在田林“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打造过程中起到最多的作用是协调、沟通、定方案、明确愿景、布点,找项目等。“首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需要和有关部门沟通调整用地空间,用来增加居民的活动设施。比如蒲汇塘田林段对面有个花鸟市场,即便这条河贯通了,因为花鸟市场的缘故,相当于这条路被封堵了,对老百姓来说不是很便利。所以我们希望重新进行整改,让市民从钦州路可以直接穿过来。另外,在规划时,我们也考虑将花鸟市场的一块空间腾挪出来,作为居民食堂、养老设施等便民空间。”
据悉,田林的十五分钟社区生活的规划愿景是绿色田林、智慧社区。贯通蒲汇塘滨河慢行系统,增加水岸空间功能,促进社区与城市绿谷之间的融合,打造共享幸福社区。吴茂辉表示,此次“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社区更新试点在田林街道进行并非偶然。田林不少社区有着良好的绿色环保、智能化家园的底子。比如有个智能化小区曾列为全国典型。而在开展慢行系统前,社区里也曾开展了微更新治理,这两套规划可以无缝衔接。
爱建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世平表示,蒲汇塘滨河慢行系统的打造来之不易。此前,在大调研走访时,居民的反响很大,下大雨能闻到河道里的臭味。反观现在,河里还有小鱼等,河水清澈了许多。“其实我们小区自己也有慢步道,但现在车都停满了。居民慢步的话不安全。”
田林街道社区管理办主任林建敏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目前慢行系统已经贯通了1500米左右,预计一期1.6公里将于今年年底基本贯通。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居民在15分钟生活圈能体验有水有绿的生活环境。
== 链接 ==
上海2035,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
上海2035,让绿地在城市中流淌,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上海2035生态目标是建设生态环廊体系,完善城乡公园体系布局,形成以区域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为主体的城乡公园体系;主城区结合城市更新建设大型城市公园;主城区新增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30 平方公里,实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倍增;全市实现地区公园2公里、社区公园500米服务半径内居住用地全覆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从蒲汇塘的一份规划资料中看到,将以蒲汇塘两岸腹地为载体,实践城市线性廊道连接、流动、共享的价值示范。线性廊道空间价值通过连接、流动、共享三个递进层次发掘线性廊道价值,引领未来城市绿地空间向更高发展,为徐汇片区带来最大化的效益和全新发展契机,实现流动慢行贯通促进城市绿色出行。依托绿色网络建立连续慢行系统,与日常公共服务设施联通,达成交通替代。
而蒲汇塘(宜山路—漕宝路)两岸景观提升工程(示范段)的一份初步规划资料里则显示,该河道田林东路-华石路段,其西段将针对现状清退梳理出可用滨水腹地空间,打造独具特色的滨水慢步系统和活动场地空间,最大限度提升有限滨水空间游赏体验;东段在对原始驳岸线梳理改造的同时,优化现有场地形态,形成特征鲜明、充满活力的休闲健身广场和动步活动空间,方便周边居民使用体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