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解放了教学生产力,但教师本身不能替代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剑平/图
“教育是一个优雅和缓慢的过程,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永远期待教师与孩子的互动。”今天下午,在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首次亮相的教育分论坛上,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坚定地说,人工智能解放了教学生产力,但教师本身绝不会被替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杨宗凯指出,随着AI深度发展,未来对教师来说,重点更应是启迪孩子的智慧,也因此,就需要形成新的教师能力的标准。
人工智能正推动教育发生深刻的变革。在教育界掀起的这场变革,首当其中的变革是解放教学生产力。AI把教师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批改作业,考试阅卷,答疑等大量工作都由AI包办。同时,也解决着优秀教师资源稀缺与不平衡,以及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
AI还引起学习中心的转移。有了AI,使得个性化学习成为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能真正实现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那是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知识掌握程度,对学生进行的个性化教学和辅导。伴随而生的是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也变得可以追溯和可视和可以计算。AI还带来了人机交互学习的新场景。
对于大学教育,郑南宁提出,应该开出“人工智能”系列通识课,将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力量带到所有专业领域。
郑南宁同时强调,教育是一个优雅和缓慢的过程,永远期待教师与孩子的互动。在他看来,无论智能教育如何发展,永远期待教师与学生心理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潜心教育与课程建设不仅是对教师科学生命的一种延续,也是不断焕发教师科学青春的一剂良方,要让教育质量的提高成为一种创造的追求,才能使我们通过教育的实践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杨宗凯也提及,随着AI深度发展,未来对教师来说,重点更是启迪孩子的智慧,也因此,就需要形成新的教师能力的标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剑平/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