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医疗健康核心痛点,两院士畅谈人工智能与医疗
2019-08-30 上海

受访者/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今天,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徐汇区政府和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联盟承办的2019全球人工智能健康峰会在上海徐汇西岸成功举办。该论坛以“智汇健康•预见未来”为主题,来自各界的大咖就人工智能健康领域发展趋势、行业监管、创新技术、实践应用及投资风向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论坛上,包括潘云鹤和宁光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均畅所欲言人工智能对现代医疗的影响。

 千帆竞发  AI医疗健康产业发展新范式 

业界周知,国内医疗健康的核心痛点在于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多,医疗需求持续攀升,医保支付压力不断增大,进而使得医疗资源不均衡问题愈发突出。

以医学影像领域为例,我国医学影像数据的年增长率在30%左右,远高过放射科医师的年增长率,后者仅保持在4.1%上下,这种缺口无疑进一步刺激了AI技术的落地与应用。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从我国医学装备智能化的趋势带来相关分析。“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如今的人工智能正走向2.0时代。在2.0时代,新理论、新技术、新平台具有强大的延展性和渗透性,与社会需求高度融合。医学装备与人工智能的加速融合,正是这一趋势的集中表现。”潘云鹤认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将会在医疗健康领域打开大空间,促成新服务,而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推进科技创新,另一方面更要高度重视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

以本次峰会的举办地来看,徐汇区将依托中科院上海分院、复旦、交大、华理、上应大等丰富的大院大所和高校资源,以建设MINI波士顿为目标,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命健康创新生态。去年底徐汇发布的人工智能新高地建设“T计划”中,明确提出每年将向企业开放一大批示范应用场景项目,包括智慧医疗、智慧政务、智慧交通等重点领域。

“人工智能不只是做文本、影像分析。”东软医疗副总裁兼首席知识官李雪说,“它应该更多地与云、物联网、大数据结合。”基于这样的理念,东软医疗打造出MDaaS产品线,为改善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以及医生超负荷工作和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提供系统化、生态化的解决方案。

目前,徐汇区涌现了一批先行试点,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斜土路街道,以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中心医院、徐汇区卫生事业管理发展中心等11个应用场景先后被市经信委列入第一批和第二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试点,其中就包括针对日趋严重的慢病项目“数字家庭医生”。据悉,这个项目通过智能音箱与患者对话,能形成语音电子病历反馈给社区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帮助社区医院或医生实现随访、用药提醒、处方推送、健康宣教等一系列功能。

“除了AI助力肺部疾病筛查,人类还有2-3万种疾病需要解决,尤其像神经、肿瘤这些重大疾病的诊断,往往需要依靠的是包括MR(磁共振)、PET-CT等在内的多模态数据。行业的发展才迈出一小步,医学影像AI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联影医疗董事长薛敏说。

而就在近期,国内首家脑疾病智能诊疗门诊也正式落户徐汇,投入运营。资料显示,AI医生“小豹”系统由中山医院联合复旦大学类脑研究团队等自主研发,目前诊断特异性已达95%。凭借自动获取分析病人行走时的步态特征、读取病人的面部表情和语音,分析言语复述情况,“小豹”能判断出是患者否存在脑功能障碍,同时还能对影像学的结果进行智能化判读。

“现在是设备的智能化,在某一个环节加入AI的能力;未来将成为智能化的设备,打造贯穿临床诊疗全工作流,覆盖多病种的AI。”薛敏说,到那时,才出现真正的AI医疗产品。

除了医疗服务以外,药物的研发也是AI的重要落地场景之一。新药研发行业一直以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著称,近年来临床失败率不断攀升,更拉长了一款药物的研发周期,拔高成本投入,最终让支付端承受巨大的压力,“AI+新药研发”模式的出现,则有望一改现状。罗氏诊断信息技术部总监徐兵认为,如果“诊断+制药”是模式上的创新,那么加入AI之后,药企对于靶点、晶型、苗头化合物等方面的筛选效率将大大提高,从而缩减了时间和开发成本。

“我国要推动医学装备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要推进科技创新,还要高度重视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在这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关键领域,中国应尽快布局,率先启动。”潘云鹤在演讲中强调。

 他山之石  全球AI健康发展趋势与展望 

当前,全球范围内正掀起新一轮的科技产业革命。AI在医疗健康领域中的渗透与融合趋势日间显露,借助科技赋能提升人类健康水平已形成全球共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认为,目前发展进入了“无人区”,全球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没有经验可借鉴,但相关法律规范制定必须被提上日程。过去,我们都过分重视技术发展与场景使用,但规则制定者才能真正引领行业发展,掌握国际话语权。

正因如此,国家卫健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副司长刘文先也提到“要尊重和保护个人隐私确保数据和信息安全”的建议。

“下一步应加强潜在风险的研发和防范、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社会热点问题的重点研究、高度防止数据伪造滥用,防止侵犯个人隐私,确保AI技术安全、可靠、可控。”宁光指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