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如何营造?愚园路从街角这9平方米的“故事商店”开始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周紫薇/文、图、视频
一间弄堂口有“铁将军”把门的废弃玻璃房,摇身一变成为9平方米的“故事商店”,为过往行人记录一个个细微的街区故事;一条3公里的历史长街,通过商家和居民打破隔膜的共同探讨及创造,变得多元、包容又充满生机。过去的几个月里,在致力于社区文化营造的公益组织“社趣更馨服务社”的协助下,愚园路不断探索着社区共创的可能性。
▍有想法 ▍
设计“故事商店”,挖掘街区底蕴
长宁区愚园路街区是一条从来不缺少故事的街道,它既有百年沧桑,也有市井百态;它既是钱学森、梅兰芳、蔡元培等名人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也是一个有着许多小吃店和杂货铺的街道。因为这些故事的沉淀,愚园路街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底蕴。
为了记录愚园路上发生的悲欢离合,“社趣更馨服务社”的发起人Ann在今年年初决定深入社区营造,“我在愚园路工作生活了十几年,见证了这个街区过去几年间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希望建立居民彼此之间、居民与社区之间更紧密的联结。”Ann告诉记者,让社区居民拥有一个可以讲述街区故事、感受街区底蕴的公共空间,是她和“社趣更馨服务社”成员设计建造“故事商店”的初衷。他们希望愚园路上的来往路人都可以走进“故事商店”,在小卡片上写下他们在愚园路上生活的故事、在老弄堂里观察到的有趣的事情,让这个开在愚园路1112弄弄堂口的小空间能够成为人们“传递生命经验和沟通价值观的重要媒介”。
为了体现愚园路兼具历史和潮流的独特魅力,唤起社区居民的亲切感,“社趣更馨”团队几次更改设计稿,希望寻找到最适合这个街边空间的配色。
一开始,“社趣更馨”的设计师想将“故事商店”设计成明亮温暖又引人注意的黄色,但团队在深入思考之后认为纯黄色过于年轻热烈,与愚园路街区的融入感有所欠缺。后来,团队成员偶然发现复古的绿色与101岁的愚园路有着一脉相承的故事感和沉淀感,团队设计师又在设计中加入了代表老上海辉煌的百乐门和霓虹灯,增添了“故事商店”的摩登感,让它更自然地和愚园路发生联结。
“当设计师把所有复古的、潮流的、摩登的元素加在一起之后,我们觉得它就是我们迎接来往路人的一种方式,”Ann分享道,“我们不是在做一个躯壳,而是想让本地的居民、商家,还有对愚园路感兴趣的人都能融入进来。”
开业十几天后,“故事商店”有一面的玻璃墙上已挂满“故事卡片”。故事的主人有愚园路萍聚美发店的老板,有“有备而来”写满整整五张卡片的姑娘,有住在愚园路岐山村的第一代股民,有写下五六十年人生故事的老人,也有在卡片上留下稚嫩涂鸦的孩子……“社趣更馨”团队表示,故事商店的存在就像是一个具有引力的路边空间,吸引着想讲故事的、关心街道城市变化的人进入。
▍有态度 ▍
招募“一日店主”,联结社区居民
受访者/图
“故事商店”诞生了,如何联结起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为了让社区居民能在这个小空间里对话、沟通、创造,“社趣更馨”团队的林大海提出了“一日店主”计划。在故事商店开幕前,第一批自带故事和技能的30余名“店主”通过招募上线。
首位“一日店主”是在愚园路上开吉他店的音乐人汤木,路人可以用故事和他换一次免费的吉他修理,也可以在“深夜音乐会”上听他唱一首讲述愚园路故事的《什么事》。汤木回忆,营业当天,他遇到了一个想修吉他的光头男子。尽管那把吉他已有30多年的历史,修复的意义已经不大,但汤木还是告诉他:“如果你的故事足够有趣,我就帮你免费修。给我一个它值得修的理由。”于是,这个被大家叫做“长宁光头”的男人讲起了自己想开演唱会的梦想,希望有800个人来听:“虽然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但我一定要往这个方向前进”。“长宁光头”对梦想的努力触动了汤木,他觉得这种执着和热爱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于是当即拍板,“哥们儿,我一定给你修好这把琴”。
在Ann看来,“一日店主”和客人这样的相识和互动是重要的故事来源,因为“这些故事是真真实实在这里挖掘的、产生的。这也是我们一直想要表达的一种共创理念。”
“社趣更馨”团队还主动出击,从四月开始走街串巷地寻找乐于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小朋友和老人。这之后,三个在愚园路出生长大的四年级小学生组成了“哆来咪”组合,变身“小小讲解员”,为驻足的人们讲述钱学森、顾圣婴的故事。长宁区集邮协会的任达侯、周光复两位老人也专程来到“故事商店”和大家分享他们以愚园路历史建筑为原型设计的邮票、邮戳。
“我们不想这是一个晦涩的、难以接近的,或者是只有年轻人才感兴趣的空间。”Ann和“社趣更馨”团队“希望全年龄层的人都能在这里结识来自不同领域、有着各种才艺的邻居或者朋友,交换鲜活的故事,记录对生活的热爱,共创愚园路的在地文化。
▍有未来 ▍
开展工作坊,共创社区文化
受访者/图
居民、商户、路人、上班族……当这些有趣的灵魂在“故事商店”相遇并彼此熟识,如何让多元的人群联动起来,促进这条街道和大家的共同发展?8月3日,团队邀请了10位“一日店主”在愚园路社区美术馆作为街区共创者一起探索“故事商店”和愚园路的未来可能性。
一个下午的时间,“店主”们各自带着一件与愚园路有关系的物件前来,分享和挖掘每个人心中和街区相关的感动与共鸣,他们也走进愚园路的弄堂,实地了解愚园路及故事商店的理念,讨论各自对愚园路发展的认知和感受。
“我们不仅是在用创新的年轻力量和街区发生互动,更是联合大家一起为我们所在的生活片区去做出一些探索,去思考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社区和街区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共同成长起来。” 林大海告诉记者,社区营造不是年轻人的闭门想象,而是基于愚园路商户和居民的共识和愿景。
在这样的理念下,“社趣更馨”团队在“故事商店”落地前便成立了“愚园路商户联盟”,让街区活跃的力量可以参与到具体的行动中。街上的乐器店和舞蹈培训工作室能够借助音乐和舞蹈,与大家共奏社区乐章;传统点心店的月饼阿姨和网红咖啡店主可以共创新颖下午茶……“商户联盟共识会”中,大家相互了解,探讨联动的可能性,从而打开新的视角,整合及分享资源。许多报名第一批“一日店主”的愚园路商户也是在当时拉近了彼此之间的关系,成为朋友。
在三个月后,“故事商店”会带着整理出的101个故事落下帷幕,但因为“故事商店”串联起的缘分不会结束。林大海说:“愚园路是一条包容又充满人情味的街道,大家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对待新邻居的态度都非常友好。” 她希望更多的居民可以走进“故事商店”,分享社区生活,也建立彼此之间的联系,“大家联结起来,把社区营造更好地往前推进。”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周紫薇/文、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