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投行到赛车圈的勇敢跨界,这个90后三年来经历了什么?
2019-09-0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文 受访者/图

三年前,刘泽煊放弃高薪,从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力辞职;三年后的今天,他已是一名赛车手,现在正向F1电竞赛车转型。选择个性化的有趣职业,始于对行业的喜爱和对事业的追求。尽管逐梦的路上并非一帆风顺,但体育竞技精神一直支撑着刘泽煊,让他勇于探索、不断尝试。

路漫漫其修远兮

英国海归从投行辞职,逐梦赛车

 在英国读完金融专业后, 刘泽煊选择了回国。在咨询公司麦肯锡实习,在投行摩根士丹力工作,这样的工作经历,是大多数金融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梦寐以求的,也是很多父母眼中的“金饭碗”工作。

  然而,2016年,27岁的刘泽煊选择了从投行辞职,转行做赛车手,因为在他的心里一直有个赛车梦。从8岁第一次看到赛车赛事,年幼的他就对赛车充满兴趣。12岁,因为在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刘泽煊第一次如愿以偿地开上了卡丁车。从那以后,刘泽煊便一直对赛车行业有着浓厚的热爱。

因为赛车手的培训前期需要大量资本,刘泽煊对自己说:“要想追求梦想就先要经济独立”。再三考虑之下,刘泽煊决定学金融专业,想要通过从事金融行业,得到足够的锻炼和资金。破茧成蝶是个漫长的过程,从2008年去英国留学到2014年,刘泽煊从未看过一场赛车赛事,也未摸过一次赛车。

辞职后的刘泽煊终于开上了赛车,但他的追梦路却并非一帆风顺,刘泽煊发现赛车行业的新人门槛很高。一个没有名气的新人很难找到赞助商,赛车的改装和平时的训练都需要自己大量的资金投入。于是,刘泽煊选择成立自己的赛车队,利用金融战略知识和投行融资经验拉赞助、广告和推广活动。刘泽煊向记者坦言,因为赛车仍然是个小众行业,与其说现在赛车是个极限运动,更不如说是个营销运动。通常是有名的赛车手养车队,而不是赛车队培养赛车手。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赛车,让赛车爱好者可以尝试,刘泽煊在浦东的综合体育场馆投资了一家赛车馆。因为场地租金压力和三年合同的期限,赛车馆的盈利状况低于预期。也正是这几次失败的经历,让刘泽煊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为之后成功的打造个人IP,获得赞助、参加商业活动、策划赛事、打造线下电子赛车竞技打下了基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他是懂得拓宽赛车行业边界的自审者

2018年,腾讯视频的一档真人秀节目让刘泽煊火了:“这对我是个很好的机会,我可以借助现在的名气,为赛车行业做些改变。”然而,有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后,刘泽煊的烦恼也随之而来。

“我现在不是为了打造刘泽煊赛车手IP,而是想拆IP。”1989年出生的刘泽煊告诉告诉记者,一方面,他清楚地认识到网络IP效应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好的资源去逐梦;另一方面,他却并不希望走在路上随时都可能被人认出来:“我更想安安静静地做份实事。”

赛车手的职业周期问题是不少人关注的,因此,刘泽煊也在谋划着自己的职业发展。“我最近在准备赛车赛事,但考虑到年龄,我更想向行业幕后转型,打造行业衍生产品。”在2018年中国超级跑车锦标赛取得年度冠军之后,刘泽煊考虑着如何把赛车行业做跨界。一番调研后,刘泽煊发现不少年轻人喜欢赛车,但担心安全问题,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可以让赛车被更多的人了解?赛车的大众化似乎是个悖论,不同车队自己的赛车都是不同的装配,这取决于赞助商的赞助程度。于是,刘泽煊选择了电竞和赛车的跨界融合---电竞赛车,同时策划各类赛车赛事活动。

转型到赛车行业幕后和打造行业衍生产品,刘泽煊选择了同时进行。当被问及如何兼顾时,刘泽煊说:“我的大脑有一个开关,可以切换多种模式。当我需要做一名赛车手时,我就全身心关注赛车,把注意力放在当下的每分每秒,勇往直前。当我需要在幕后考虑商业战略的时候,我就回到金融投行的状态,思考行业前景、行业壁垒、考虑定价估值模型。”如今,刘泽煊通过商家资助的活动费和广告费,正将自己的计划付诸行动。面对项目实施上的挑战,极具体育竞技精神的刘泽煊感到兴奋和满足感。

隐藏在基因里的挑战精神,在赛车行业里被激发。金融投行工作的经历,则让刘泽煊锻炼了识人知人的眼光。

 ◤对话刘泽煊◢  竞技精神是一种韧性

记者:你心目中的竞技精神是什么?对您的工作有什么影响?

刘泽煊:我理解的竞技精神就是一种韧性。我最初从投行辞职,父母持不支持不反对的态度,所以,我需要向父母证明自己的能力。当时,也有人觉得我不务正业,因为玩赛车是要大量烧钱的。无论是做赛车手还是打造商业体系,都会遇到资金短缺、行业信息不透明的挑战,这个时候我从没有想过放弃。通过从失败中反思、总结,得到行业经验。现在,各类赛事、企业活动推广会找到我,也有商家和我谈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地学习合作企业的管理方式、商业盈利模式。

记者:若追梦和求职有冲突时,您会怎么选择?

刘泽煊:我在大学毕业后,也面临过追梦和求职的选择。因为我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支撑我的梦想,在这个时间点,我听取了父母的建议,先从事金融行业。在投行,有时会遇到刁难你的客户,有时出差会遇到各种意外。比如到偏远山区考项目察时,我遇到过交通事故,在陡峭山路上行驶等,但这些都能锻炼抗压能力和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

记者:现在是大学开学季,不少大学生准备实习,大四同学准备秋招。您对多轮面试有什么建议吗?

刘泽煊:我在正式入职投行前面试了7轮,在麦肯锡咨询公司实习面试了5轮。最大的体会就是,面试时一定要凸显自己的特色。能进入到面试的人,能力不会有太大的差距。只有凸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想清楚自己能为公司带来哪些具体的效益,才能在层层面试中取胜。

 // 记者手记     

莫等闲,九千公里云和月。中国距离英国有九千公里,在英国留学期间的刘泽煊一直怀着对赛车的梦想学习金融,骑着自行车上下学,和大多数的大学生无异。

与刘泽煊的面谈,能感受到当代青年人对梦想的执着和理性。在高强度的对话中,刘泽煊反复强调“自知之明”一词。

追逐梦想,绝不是活在自己的柏拉图世界里,而是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和大众交流,懂得顺势而为。谈话中对于自己的商业体系、在年轻人中的IP效应,刘泽煊侃侃而谈,这也论证了金融投行人的能说会道。既有独特的商业思维,也有面对挑战时不放弃的韧性。

然而,谈话中关于金融投行光圈背后的艰苦、赛车行业的怪不规范,以及自己的试错经历,刘泽煊意外地坦诚。

三十而立,在经历投行、赛车行业的打磨后,刘泽煊仍然保持着自己的赤子之心。看似叛逆、并不循规蹈矩的刘泽煊有着自己的做事逻辑,对于自己喜欢的、热爱的,他绝不放弃。现在很多青年人感到焦虑,聊到这个问题时,刘泽煊认为是因为没有梦想。因而,人们会顾左右而言他,过多的瞻前顾后会影响判断。

不妨用开放的眼光,看待年轻人的逐梦路,或许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文 受访者/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