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骑行感受上海,体验城市运动空间的一万种可能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周紫薇/文、图、视频
随着共享单车的兴起和城市骑行道的发展,自行车逐渐融合了代步、运动、休闲、社交等功能,带着环保和时尚的标签,再一次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近日,一群沪上年轻人就利用上海的滨江自行车专用道开展了一次骑行活动,以运动的方式感受上海的城市之美。
组队单车骑行 感受城市魅力
周末清晨,趁着城市还未完全苏醒,从浦西南浦大桥下出发,沿着艺术气息浓重的西岸绿道向南骑行,从三林渡口推着自行车登上一班过江轮渡,到达渡口港口后再顺着沿江的浦东单车绿道一路向北,最终抵达艺仓美术馆。这是Joan和她所在的非盈利社团“体育课”在8月下旬策划的一次城市骑行路线,全程30公里,用时3个多小时。
“大家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运动,就想拉着一帮人一起去骑行,找一些好玩的路线”,这是Joan和她的朋友最开始组织骑行活动时的想法。Joan说,周末接触户外是她工作之余“最放松的状态”,而骑行不仅能让她充分地运动,更让她结识到了很多不同背景的朋友,有做音乐的,有设计师,有医生,也有同住一条街上的邻居……“年龄层很广但都是’好玩’的人”。
“体育课”组织的骑行活动欢迎所有热爱运动的人报名参加,即使有人没有自行车,只要按时到达出发集合点,就可以用120元一辆的价格租到一量根据身型准备好的单车。“我们提供能量饮料、能量棒之类的运动补给,有负责领骑的人员,还有专业的摄影师,”Joan笑称,“大家什么都不用带,完全是’拎包入住’”。
“这是认识上海最开心的方式”,Joan说,从西岸油罐艺术中心到由煤仓改建而成的艺仓美术馆,这次滨江骑行让她用另一种方式欣赏滨江美景,看到了很多洋溢着设计感、艺术气息浓厚的建筑。在这趟“感受夏末滨江之晨”的骑行活动之前,“体育课”团队还策划过终点是酒吧的“啤酒路线”、骑到虹桥机场附近的“飞机路线”等五花八门的“夜骑”路线。“我们每次的路线都不一样,” Joan告诉记者,“可以用骑行的方式看不同的上海。”
公共运动空间 满足市民需求
这样的骑行活动每两周举行一次,既少不了“体育课”团队的精心策划,也得益于上海城市步道、自行车道和公共运动空间的建设。
在8月下旬的这次骑行中,浦东滨江骑行道的人性化设计细节就为骑友们提供了不少便利:专用的自行车道全线临江,避开路口和红绿灯,地面有距离标识和分割双向自行车道及人行道的指示线;沿途每隔一公里设置了一幢“望江驿”,这22幢可以眺望浦江的玻璃幕墙小木屋都配有休息室、储物柜、卫生间、饮水机、充电宝等设施,屋外也有自行车专用停车位。参与了这次滨江骑行的Peter说:“骑行感受特别好,我们在夏天骑行特别需要’望江驿’这种可以歇脚、喝水、补充能量的地方,我们在这里还可以和同样骑车来休息的朋友沟通交流。上海这座城市对自行车运动越来越友好,我们真的很开心。”
除了骑行,Joan和她的团队每隔一段时间也会组织大家在城市里进行一些其他运动。西岸滨江绿地、跑步专用道、攀岩墙、滑板公园……这些免费开放的公共空间都为“体育课”团队提供了更多运动和社交的可能性。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公共运动空间既是市民日常生活的需求,也是他们对城市良性发展的期待。
设施仍需管理 运动安全第一
滨江自行车专用道对骑行爱好者而言是梦寐以求的骑行路线,但他们有时也会遇到一些令人头疼的问题——市民们时不时占用自行车专用道散步或拍照取景,使得骑行者不得不谨慎地躲避步行的人群。“因为人行步道和自行车道之间并没有栏杆分隔,”Peter回忆起他在滨江的骑行经历,“我们只能减速等待他们通过,或者摇铃提醒他们离开。如果行人突然出现在急转弯路口,我们车速又比较快,急刹车是很危险的。”
类似的情形在依水而建的西岸滑板公园也有发生,Joan曾见过滑板公园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小朋友们在没戴头盔和护具的情况下,乐此不疲地从高约两米的斜坡上爬上、滑下,而前来练习滑板的年轻人无处可去,只能在一旁观看等待。
“建设城市运动空间的初衷很好,” Joan说她见证了这座城市从“没有运动气息”到“运动气息浓烈”的进步与改变,“比如现在很多人会在黄浦江边跑步,为了跑马拉松做准备。” 但她认为,正因为城市公共运动空间的建设让更多普通市民能够很容易就踏出运动的第一步,专业的指导和配套的管理监督才更显重要,“因为在所有的运动里,安全和快乐都是最重要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周紫薇/文、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