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吻”获得国际纪录片金奖,上海科技馆怎么做到的?
2019-09-0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受访者/图、视频

9月2日,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全球博物馆行业顶级盛会——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第25届大会上,“2019AVICOM国际视听多媒体艺术节(F@IMP2.0)”评选结果揭晓。

此次共设纪录片、短视频、增强现实技术类等9个竞赛单元共34个奖项,共有全球12个国家和地区的57部作品从各自选区中突围参加最后的角逐。

经过国际组委会的评选,中国8家博物馆榜上有名,共摘得9项金银铜奖,上海科技馆与南京博物院并肩摘得两项金奖,为国家争光。

其中,上海科技馆原创纪录片《流星之吻》代表中国斩获纪录片单元唯一金奖,同时也是科学技术类主题参赛作品的唯一金奖。

《流星之吻》讲述了2018年上海科技馆在国内首次完整回收陨石坑、首次获得西双版纳目击陨石全记录实证的过程。为观众展示了陨石坑的产生原因及特征、陨石全纪录实证的科研价值以及国内首次利用化石挖掘保护技术修复保存陨石坑等的科普知识,解密了陨石坑从云南山林到博物馆实验室的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报名截止前72小时,团队成员通宵奋战,最终完成前期拍摄、后期剪辑及原创音乐创作等工作,呈现了一部讲述陨石及陨石坑的原创科普纪录片。

此外,在陨石坑的CT数据扫描、杀虫、加固保护等过程中,上海科技馆在国内创新性地首次使用了古生物化石挖掘保护的相关技术。工作人员首先制作石膏围堰对陨石坑外形进行定型支撑,随后对陨石坑的土质进行仔细分析,调配专用加固剂刷于陨石坑表面,通过土壤从外到内逐渐渗透的特性完成固化。在历时3个月、进行600多次涂刷后,最终完成了陨石坑的固化保存工作。

“我们仅仅只用了半小时,就快速组建了12人团队,开始了72小时接力跑…… 我们这点家当要拍出纪录大片的质感。”该片制片人、上海科技馆信息中心副主任吴国瑛回忆道:央视盛瑾瑜担纲文案,把控画面和文字的配搭;央视周力掌镜,承担了大部分前期拍摄,科技馆孙乐琦、陈聪配合另一个机位;后期剪辑由周力、吴振华、徐骆羿、孙乐琦一棒交一棒接力跑;原创音乐是科技馆王盛给大家的一个惊喜;英文字幕由天文馆杜芝茂来翻译,天文专业的让人放心;林清博士、陨石猎人张勃、自然史中心张汤铭作为男一、二、三号出镜,生动讲述《流星之吻》的故事。

“第三天17:00所有制作基本完成,我们还在讨论片名,希望中英文都要简洁,又要切题。这时,孙乐琦灵光乍现,跳出来四个字《流星之吻》(Meteor Kiss),我们交口称赞。”吴国瑛说:“火流星闪耀着璀璨光芒,穿过大气层,划过天际,可不就是亲吻了地球这片美丽的土地吗?”

获奖后,有其他博物馆同行来问吴国瑛,这部纪录片外面公司做的吧,花了多少钱?她自豪地回答:“没花一分钱,全部是我们团队自己做的原创纪录片。”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受访者/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