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无下集!“黑猫爷爷”走了,揭开经典背后的故事
2019-09-06 文体

在1987年播出的《黑猫警长》第五集片尾,黑猫警长最后举枪逐字打出“请看下集”……然后,就没有了然后。这几乎已成悬案。在“黑猫爷爷”戴铁郎去世之后,一股怀旧潮在各大社交媒体上掀起,但“为何只有五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经典背后,有着很多故事。

青年报记者 陈宏

为何80岁高龄仍在创作?

跟上时代步伐继续为孩子服务

有意思的是,尽管是一部经典动画作品,但《黑猫警长》给当年孩子们留下威武警长形象时,也经常把孩子们“吓”得瑟瑟发抖。不少“70后”“80后”经常津津有味地讨论,当年到底哪一集最吓人,有人说是”我最怕的是秃鹰(食猴鹰)那一集,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一只小猴子,一个大秃鹰,太可怕了”,也有人说,最害怕的是“《吃丈夫的螳螂》一集,讲述的是自然科普,但真的挺吓人的。”

为什么“吓坏”不少小孩子的电影,还是成为经典?因为它的前提是“给孩子们创作”:除了科普之外,或许是因为《黑猫警长》告诉我们的太多了,它教会了我们分辨善恶,也告诉了孩子们什么是团结、友情,甚至还有牺牲和告别。直到现在,人们依然记得黑猫警长抱着牺牲的白猫班长哭泣的片段——原来代表正义的英雄也会离开。

真实,是戴铁郎导演想带给孩子们的东西。他很喜欢孩子,也始终在思考孩子们需要什么。他常和孩子们玩在一起,发现他们追求的东西就是真善美。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为孩子们创作,“我要不断跟上这个时代继续为孩子们服务,我还没结束的话我就要多做一些。”

所以,直到80多岁,戴老先生依然在创作。在他的房间中央,一张书桌就占去了三分之一的空间,他平时就在这张书桌上绘画、创作、准备教案。因为有艺术相伴,晚年的他,对生活依然充满热情,他不仅日日笔耕不辍,还带了两个中国美院的研究生。

当爱人和女儿去世后,他说自己想了很久晚年应该怎样度过,最后想通了——艺术就是他余生的所爱和归宿。


为什么只拍了五集?

版权问题导致电影流产

如果不是现在媒体翻来覆去地告诉观众,当年的《黑猫警长》系列只拍了五集,恐怕很多人都不相信——陪伴了整个童年的经典电影,很多人都以为有很多集。豆瓣上的网友“大珠子”说:“小时候一直感觉看不完。”

那为什么只拍了五集?原因众说纷纭,但经过很多当事人的回忆,除了计划经济时代特定的配额问题之外,也涉及到版权问题。众所周知,上世纪80年代初,电影的制作很讲究“工匠精神”,再加上《黑猫警长》当时并非上海美影厂的重点项目,是戴铁郎工作之余凭个人爱好做起来的,所以一开始只做了2集,这个项目从1984年开始,到后来被领导慧眼识珠,才在大江南北火了起来。于是后面又追加制作了3集。

不过,这部作品的原著作者是作家诸志祥,在电影《黑猫警长》大火之后,戴铁郎等又推出了连环画等图书版本,前者有诸志祥署名,后者没有,导致双方对簿公堂,也直接导致了后续电影项目的流产。然而,电影的火爆,还是让黑猫警长这个形象成为了中国动画史上的经典,原著作者也推出了《黑猫警长第二部》图书,继续走科普路线。当然,由于这些不愉快,他写的100多个黑猫警长的故事,也没有再走上大银幕。

为何说它是时代先行者?

中国动画史上第一部成系列的动画片

用今天的话来说,“《黑猫警长》酷毙了”,不仅仅是因为它新潮的打扮和形象,还有它也确确实实是时代的“先行者”——它是中国动画史上第一部成系列的动画片,在这之后木偶片、剪纸片都出现了系列化,《葫芦兄弟》《阿凡提》等系列动画片应运而生。

这跟戴铁郎导演本身的经历有关。他是归国华侨——1930年生于新加坡,1940年回国,工作时作风很洋派。1984版《黑猫警长》的制片主任,戴铁郎的好友、学生印希庸说,“当年他拍《黑猫警长》的时候我印象很深,他一手吃面包,一手就着冰激淋。”直到现在85岁了,还喜欢喝冰可乐、喜欢吃面包。

当时想把《黑猫警长》做成系列,就是想引进他在外面看到的不同于传统的观赏形式,那时系列片在国外已经很流行了。包括黑猫警长时尚的服饰造型、在当时充满想象力的武器设计,都反映了戴铁郎的“超前意识”。

不过,由于当年动画片和新闻纪录片都是国家买断后搭载着院线里的故事长片一起放的,所以《黑猫警长》初期都是孩子们在电影院看的正儿八经的“电影版”。只是,后来电影院逐渐市场化,故事片不再带动画片玩儿了,动画片开始瞄准了正在普及的电视,本就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这个系列片,正好符合电视“系列片化”的需求,于是,它又在电视上火爆了起来,成为了一代人的荧屏记忆。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