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杂技讲述红色故事!这堂“开学第一课”让人大呼过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受访者/图
让人眼花缭乱的空翻展现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惊险唯美的绸吊回忆革命先烈的爱情,双人爬杆等展现地下党员智取密件的过程……当杂技和红色故事结合,会产生什么样的奇妙效果?
9月6日下午,在美琪大戏院试演的海派原创杂技剧《战上海》用扣人心弦的情节、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荡气回肠的家国情怀征服了现场的上海中职生。在全场“哇!”“太精彩了!”的感叹声中,中职生们被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深深感动,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
技术、项目创新让杂技剧展现新魅力
“七杀之令”“血战外围”“智取密件”“暗巷逐斗”“青春誓约”“铁骨攻坚”“雨夜飞渡”“生死黎明”,《战上海》的8个场景环环相扣、张弛有度,以解放上海战役史实为故事线索,艺术再现了解放军攻坚战斗时的壮烈场景,讲述了地下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为保护发电厂等重要城市设施与敌人展开斗争的感人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再加上惊险刺激的杂技表演,让观众大呼过瘾。
此次上演的《战上海》是上海杂技团和上海市马戏学校为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合创排的大型红色海派原创杂技剧,上海市马戏学校有17名学生和8名教师参与了的演出。
上海市马戏学校党支部副书记赵雪介绍说,这部剧对参演的学生和教师来说,是一次新的尝试。“最大的‘新’是这次所有的杂技都是为剧情服务的。”赵雪说,以往的杂技节目,演员们只要把杂技动作表演出来就行,没有剧情,但这次是有剧情贯穿全场,演员除了杂技动作外,还要进行一些艺术表演。
此外,这部剧还在杂技技巧、道具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创新。“比如‘攻坚’那场戏,要怎么样表现绳梯和攻坚的艰难?大家一起头脑风暴,就新创作了软梯这个节目。”赵雪说,这个全新的节目创作出来后,马戏学校的师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排练磨合。
在“生死黎明”一场戏中,演员们通过蹦床做出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展现了敌我双方战斗的激烈,让观众看得紧张万分。赵雪透露,蹦床项目其实也是同学们第一次练习。“刚开始,他们表演时动作都非常注意,生怕同伴会受伤,但这场戏是表现敌我双发打斗的,如果动作太‘礼貌’,反而不对。”后来,在导演的启发下,演员们的格斗动作越来越生动,表现出了那种强烈的艺术冲突。
参演过程了解历史,年轻演员递交入团申请
16岁的胡乐圆是上海市马戏学校实训班的学生,在《战上海》中,他参加了多场戏的排练和演出,其中在软梯展现的“铁骨攻坚”中,他扮演的解放军战士壮烈牺牲。尽管有多年的杂技功底,但胡乐圆坦言,软梯还是一个很难的项目,“这是个新项目,看起来挺简单的,但其实很难爬,爬上去之后还要转下,一天下来大腿的皮基本都被磨破了。”在排练的一个多月里,胡乐圆大腿上的皮不断磨破、结痂、再磨破、再结痂,“现在全是印子和疤。”不过,这些付出胡乐圆却觉得很值:“能演绎英雄我觉得很荣幸!”
此前,胡乐圆对上海解放的那段历史并不太了解,但在《战上海》的排练和演出中,他深深的被革命先烈的精神所打动,主动递交了入团申请书。赵雪透露说,不但是胡乐圆,参演的学生中,九成以上都主动递交了入团申请书。
剧中女主角白兰的扮演者、毕业于上海市马戏学校的上海杂技团青年演员沈思思说,排练期间,剧组带领演员们去龙华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进英烈的故事,感受战火纷飞的岁月,“通过了解革命先烈们英勇奋战的故事、体会他们当年的情怀与精神,能让我们更好地演绎。”
这样的“开学第一课”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意义
主创们的辛苦付出和努力换来了整部剧的完美呈现和观众的一致认可。
为了上好中职校“开学第一课”,9月4日至8日,市教委组织中职校师生代表观看《战上海》。“太精彩了,超乎想象”“惊心动魄又感人至深”“原来杂技与红色故事可以这么演”……看完之后,众多中职生都赞不绝口。
“我以为杂技表演就是展现各种高难度动作,没想到还能讲一个有完整情节的故事。”上海市曹杨职业技术学校的宋露露说,剧中最让她心惊胆战的莫过于“雨夜飞渡”这场,“解放军战士身手敏捷地在桩子上跳跃、潜行,避开敌人的火力封锁,我看到一个个梅花桩间隔得很远,他们每次跳桩我都紧张不已。”
市北职业高级中学的王晗被剧中的一个细节震撼——战场上,解放军战士一个个前赴后继,很多战士牺牲了,其中一个战士举着红旗,被子弹击中了,但倒下时他紧紧地攥着旗杆,后来的战士又把红旗重新举了起来,“这里有一种传承的意味,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战上海》总编导、军旅艺术家李春燕说,全剧打破了许多原有的杂技节目编排和表演模式,来观剧的同学们可能会好奇杂技如何讲红色故事。演出过程中,当她看到同学们被深深地吸引,发自内心地鼓掌,心里顿觉欣慰,“这样的‘开学第一课’,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意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