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救助管理部门摸索出“甄别寻亲十二法”,为受助人员找到家
青年报资料图。吴恺/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中秋佳节来临前夕,市民政局于9月11日启动“帮你找到家-中秋圆梦”主题活动,共同努力帮助更多在救助管理部门受助的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早日找到家、早日与亲人团圆。
上海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近年来,每年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近1.5万人次。目前长期滞留的受助人员仍有600多人。“为受助人员找到家”,始终是上海救助管理机构(上海市救助管理站、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的最高工作目标。
一个月完成302名受助人员身份比对
面对迷途老人茫然的表情、走失儿童无助的眼神、智障人员几近空白的记忆,据市民政局副局长李勇介绍,近年来,上海总结了多年来口口相传的救助返乡经验,逐步摸索出“甄别寻亲十二法”,并成立了“甄别工作室”“寻亲甄别青年突击队”,从最初的捕捉只言片语到形成专业方法,从跨省甄别到形成联动机制,从织密全国寻亲网络到充分利用智慧公安高科技手段,10年来已帮助360余名长期滞留的受助人员成功找到家,让他们阖家团圆。
2019年8月,针对长期滞留受助人员的身份查询,主动与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沟通协调,将上海托养在大丰安置所的497名受助人员信息进行分批排查,逐一核实身份信息。短短一个月时间,已对302名受助人员完成身份比对,共排查出疑似身份信息42人,甄别成功率达13.9%。
据了解,救助工作者突破时限和地域的局限,聚焦甄别寻亲的难点,勇于创新甄别寻亲的方式方法,通过“口音特征辨别法、相貌特征辨别法、语言引导法、环境地理痕迹法、实地寻踪法、人脸识别法、采血比对法、数据库查找法、媒体合作法、站际合作法、公安协查法、头条推送法”等,为无数的流浪人员续上了团圆之梦。
两岁孩子疑遭虐待,多方合作解救母子
2019年8月5日清晨,在上海开往青岛方向的列车上,几位特殊的旅客带着一个2岁活泼可爱的小男孩,一路嘻笑不停地踏上了回家之路。
故事回到今年7月,有市民反映,在闵行区七宝镇某超市通往爱心献血屋的走廊里有一对流浪露宿的母子。母亲约40岁左右,孩子约2岁,妈妈似乎患有精神障碍,经常会打骂孩子,宝宝的身上满是伤痕。
市救助站得知信息后立刻展开一系列救助行动。经过多方合作,市救助站终于联系到了她的母亲,老人告知女儿住过四天医院,被未领证的“女婿”接出院以后便不知所踪。电话中老人要求先让女儿入院治疗,并将2岁的小外孙送回家。8月5日下午2时,在护送人员一路悉心照顾下,顺利抵达青岛。
无独有偶,2019年7月25日中午,松江区九亭镇派出所接到报警称:在涞亭南路伴亭路口有一流浪人员,靠捡拾垃圾为生,已经在附近生活一个月左右时间,平时睡在马路上。经民警身份核查后没有任何线索,即送松江区救助站后转送市救助管理站救助。
为了帮助他找到家,救助站同步运用技术手段进行甄别寻亲,先后利用全国民政救助系统进行人脸比对,通过“今日头条”发布寻亲公告,并精心为他理发修容后,请公安“803”帮助人脸比对。7月29日,好消息终于来了,工作人员马上联系了六盘水木岗镇小岗村书记,进一步确认了伍男平的身份,并且得知他已经走失6年时间。为了让伍男平早点回家,过上一个圆满的中秋佳节。8月27日在工作人员的护送下,他踏上了南下的列车,终于和叔叔团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