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社区基金会成为城市爱心的热源,写在“爱满社区——社区基金会开放日”之前
2019-09-05 专题

心有益,爱未央。9月8日,“爱满社区——社区基金会开放日”将于上海六大地标性商圈同步举行。社区基金会作为社区的新兴治理结构,从一个鲜为人知的新生词汇渐渐成长为一个有爱心献得了、有困难找得到的“家门口的爱心平台”。短短7年间,社区基金会用实实在在的行动,闪耀着具有上海特色的公益光芒,汇聚公益之城的爱心热源。

社区基金会的发展也需要多方支持,活动当天将有67家社区基金会在申城竞相“开放”,它们大部分来自第二届上海社区基金会“新力杯”公益创投大赛的获胜方和参与方,并得到了“新力杯”在筹款方面的赋能培育,届时,它们将走进商圈进行筹款实践,和市民们共创“爱满分”的社区公益故事。

该活动由上海市民政局指导,杨浦区民政局、普陀区民政局、浦东新区民政局、徐汇区民政局、虹口区民政局、长宁区民政局、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市帮困互助基金会、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上海仁德基金会、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上海市华侨事业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上海新力公益基金会战略合作。

青年报记者 陈诗松

社区共治 构建新型政府治理模式

上海对于社区基金会的探索始于7年前。7年间,社区基金会经过了关注社区的试水摸索阶段、政策先行的引导培育阶段、部门协同的快速发展阶段,枝繁叶茂、百花齐放。截至2018年年底,本市登记注册的社区基金会已经增长到80家,约占全市街镇数量的三分之一。

“社区基金会对创新社区治理有着重大意义。”上海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驱动社区公益事业的“三驾马车”之一,社区基金会已成为集结社区各方资源的重要载体。“‘三驾马车’中,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负责党建引领,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做好业务指导,社区基金会的功能则是源源不断地引入各方资源进行‘爱心蓄水’。”

取之于社区,用之于社区。有别于政府兜底保障型的普惠帮扶,社区基金会的资金能够与公共财政错位投放,拾遗补缺解决一部分社区治理问题,做政府“最好的伙伴”。

这一新型的政府治理模式,带来的不仅仅是社区资源汇集的创新,也推动了社区居民参与方式的丰富。社区基金会的繁荣成长,大大拓宽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不管是直接为基金会捐赠,还是参与基金会资助的社区治理项目,或者是成为基金会运作管理团队的志愿者,居民的选择很多,渠道很多,受益也很多。

多元参与 打造社区命运共同体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运作,全市的社区基金会坚持需求导向,围绕社区基层治理,积极创新公益项目,扩大资金来源,数量规模全国领先,影响和作用日趋显现。据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80家社区基金会的净资产总额已达2.55亿元,年捐赠收入达5400余万元,累计开展公益项目600余个,公益支出4800余万元,服务社区群众100万人次以上。

其中,也陆续涌现出了洋泾街道社区基金会、美丽心灵社区基金会、长寿街道社区基金会、江浦路街道社区基金会等一批发展较好的基金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多元成长:资金多元、项目多元、结构多元。

资金上,基金会的费用除了政府划出一笔支持经费,有很大比例的善款来自社区内的企业、居民等爱心捐赠。项目上,从服务困境儿童到培育认知症友好社区,从改善居住环境到丰富心灵成长,多元的项目聚焦社区“急难愁”问题,有效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使许多社会问题在社区层面以慈善、公益、自治、互助等方式解决,建立起长效的社会共治体系。结构上,不仅体现在理事会成员的多元,也体现在参与主体的多元,例如:上海新力公益基金会作为一家企业基金会,连续两年举办“新力杯”,协助政府深度参与社区基金会的培育。“发挥企业的优势,帮助更多社区基金会能够通过自身造血的方式造福社区居民,就是我们的初心。”上海新力公益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说。

社区基金会正在带动社会力量更有能动性地运转,这一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互动推进的社区治理新体系,是强化基层“末梢”的管理和服务强有力的助推器。“我们期待,在将来,每10万平方公里,每10万人就能拥有一个社区基金会,塑造一个个充满人情味的社区命运共同体。”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青年报记者 陈诗松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