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泛滥,“整本书阅读”能力亟待恢复
2019-09-13 文体

青年报资料图。吴恺/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新学期,教育部统编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新增“整本书阅读”单元,要求学生须阅读整本《乡土中国》和《红楼梦》。最近有关提升全民阅读的质量的讨论很热,而“整本书阅读”单元的设立被认为是对泛滥的“精粹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一种反思和应对。

语文课本从来都是全民阅读推广的风向标,过去课文大多是短篇目作品,这次首设”整本书阅读“单元,也表明了课本编写者对于阅读推广的一种态度。青年报记者了解到,除了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家费孝通的代表作,沿着作者的思路,可以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的面貌。

此刻提倡“整本书阅读”,当然是因为“碎片化阅读”的甚嚣尘上。青年报记者注意到,现在各种所谓的“精粹阅读”很是盛行。现在有一个樊登读书会很有名,这个读书会之所以受到欢迎,尤其是白领的追捧,就是因为这个读书会平时会提供很多“精粹阅读”的产品——通过名家解读图书,将图书的所谓精华提炼出来,号称能够“帮助那些没有时间读书、不知道读哪些书和读书效率低的人群每年吸收50本书的精华内容”。进而“帮助更多中国人养成阅读习惯,通过知识的传播来改善自我,造福社会。”

除了“精粹阅读”,各种“名著精缩本”也一直是书市中的畅销产品。这些“精缩本”往往能够将几十万字的名著精缩成几千字的梗要,能够让读者用最短的时间了解名著,也可以成为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至于各种碎片化读本则更加泛滥成灾,这主要是网络上的短文,现在甚至于发展到一些网友只能看每篇不少于10幅图,每句话不多于20个字的文章。“字一多就头晕。”

可是现在的问题是,这种“精粹阅读”虽然号称给读者看的都是“精粹”,但这也是提炼者的所谓“精粹”,他们提供的产品是不是真的凝聚了整本书的精华,这是要打一个问号的。更何况,对于同一本书,不同人的都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样阅读的一“精粹”,就很有可能限制了读者对图书的理解。“碎片化阅读”的问题就更大了,读者都读不了长文章,这意味着他们讲和很多大部头的名著失之交臂,而很多碎片化的短文都是没有营养的“鸡汤文”,读了半天也不会有太多收获。

这些年的国民阅读调查显示,经过全民阅读推广的不懈努力,国民的阅读率有所提升。但是这些阅读调查是将网络阅读也包括在内,其中绝大部分是“碎片化阅读”。也就是说,虽然人们阅读的时间增加了,但是阅读的质量还有待提高。这恐怕也是语文课本推出“整本书阅读”单元的真正的原因。

“现在很多读者都需要恢复整本书阅读的能力。”出版人洪辉对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说,“过去人们都是一本一本地读书,以‘啃’下大部头为荣,以家里藏书‘汗牛充栋’为身家的象征,现在这种能力是需要恢复的,整个社会都应该有‘整本书阅读’的氛围。这是提高全民阅读品质的核心的问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