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还活着,却不认得我!世界老年痴呆日,别让失忆的他们忘记温暖
2019-09-18 天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受访者/图

李奶奶曾经是一名大学教授,年轻时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她,曾获奖无数。可是有一天,李奶奶突然站立不稳,行走困难;渐渐地,李奶奶不记得家住哪里,一天内可以拨打女儿30个电话;再后面到处喊着抓小偷,甚至不记得自己的名字……两年前,李奶奶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症”,也就是大众俗称的“老年痴呆”。

9月21日是“世界老年痴呆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约为840万,而且该病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脑卒中之后老年人的第四大杀手。在此,专家们呼吁,让忘了全世界的他们,不被世界忘记。

妈妈,是不是已经“离开”我们了?

两年前开始,76岁的李奶奶记忆开始出现各种“状况”。

最初是出门时经常忘记带钥匙,背不出自己的手机号码;之后记不清楚家的方向,常常把饭菜烧糊了;经常呆坐在家里的客厅中,一坐就是几小时……

“一年前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病情恶化,开始不好好吃饭,半夜突然起床,朝着某个方向说话,对着空气抓东西……”这让家人也跟着陷入了“深渊”。

因为要时刻看着老伴,丈夫张老先生承受着一般人理解不了的煎熬,身体和精神状况一度亮起了红灯。

“阿尔茨海默症是一个逐渐严重的过程,就像一颗方糖进入咖啡,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就融化了。”作为母亲的照护者之一,李奶奶的女儿张玲深深体会到了阿尔茨海默症亲属的那种无奈与悲痛:“母亲还活着,可是失智,已经不认得我,不能和我说话。事实上,她已经‘离开’我了。”

张玲说,母亲的这个疾病让全家人陷入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她很担心哪天,某一天母亲走丢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中度

如今,像李奶奶这样患上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越来越多。随着老龄化加剧,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率日益严峻。截至目前,全球痴呆患者数量近5000万,每3秒钟,世界上就会增加一位痴呆患者,至少一半是阿尔茨海默病病人,在中国,这个速率是12秒。

在中国,90%阿尔茨海默症患者都由亲属在家中照护,而亲属中70%为老人配偶,缺乏专业的护理训练。随之而来的居家安全、长期照料、健康管理等问题,给每一个家庭都带来严重挑战。由于该病为智力致残性,患者依从性差,因此对护理人员的技能要求非常高,甚至需要24小时不间断的照顾。

目前我国各类专业养老机构达4万多家,但能够为失智老人提供中长期专业医疗护理的养老机构还不到5%。大多数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确诊的时候已经是中度了,这个状况下的患者多数不适合待在家里,因为子女没有能力照顾好他们。

事实上,阿尔茨海默症是一个由轻到重的过程,研究显示在痴呆前期进行治疗和干预效果要优于痴呆晚期。如果家里的长辈年龄大于45岁,记忆力减退,或者性格改变、有异常行为等,那就有必要去做一个“记忆体检”。通过药物结合心理舒缓治疗,能够尽可能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他们可能“失忆”了,但不应被抛弃

失智老人们可能“糊涂”了,可能“失忆”了,但是他们仍是需要尊严与爱的群体,不能也不应该被社会抛弃。

“这些失智老人常常会莫名发脾气、怀疑别人偷东西等,其实都不是他们的本意,”泰康申园康复医院护理公寓龚苗院长告诉记者,情绪抵触与行为异常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因记忆错误而产生的客观存在的行为,如果直接矫正或斥责,会进一步加强患者自己的错误认知,对病情发展不利。因此,使用一些小“伎俩”,比方说一句善意的谎言、一项遵循老人的行为举止,都能让老人易爆易怒的情绪变得缓和,在尽量减缓失智症发展的进程中,使老人更长久地保持个人尊严。

专家提醒, 一旦患上阿尔茨海默症,记忆障碍大多数是不可逆的,而记忆障碍的照护人是最大程度保持老人身体功能和生活舒适,防止进一步失能和心理损伤,提高生活品质,维护生命的尊严的关键。 

对于失智老人而言,生命的每一秒都是宝藏,就算遗忘也不能辜负时光,就算他们忘记了全世界,也不会忘记温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受访者/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