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任南京路步行街设计组组长郑时龄:步行街建成后马上成为了许多城市取经的“样板街”
2019-09-20 上海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任南京路步行街设计组组长的郑时龄教授不久前接受青年报记者专访。他说,步行街是城市开放空间的一种形式,是城市公共属性的重要象征,是随着城市社会生活的进步,由于商业活动的高度发展而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公共空间。

“步行街的考虑就是在‘以人为本’的规划指导思想下,实现将开放空间还给人民,让人们不受机动车交通的干扰,享受一片宁静的天地。”郑时龄回忆,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各地都纷纷兴起修建步行街之风,而在南京东路步行街建成后,更是成为了国内许多城市取经的“样板街”。

郑时龄记得,在改革开放后,南京东路的经济非常繁荣,每天客流量超过100万人,休假日则更多。但购物环境则日趋拥挤恶化。在他看来,那些“苍蝇拍”“啤酒瓶”盖似的广告牌并没有美感,而人车混流更使环境品质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自1995年起,南京东路在周末午后的部分时段改为步行街,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这也为正式规划南京东路步行街奠定了现实基础。

1998年8月20日,上海市政府决定建设南京路步行街,由黄浦区人民政府负责实施。南京路步行街一期工程东起河南中路,西至西藏中路,长1052米。为了体现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风范,南京路步行街的建设方案采用国际咨询的方式进行。

10月10日召开“南京路步行街的建设专家咨询会”,当时为同济大学副校长的郑时龄担任评审专家组组长,其他专家还包括耿毓修、李德华、卢济威、洪碧荣、蔡镇钰、陈友华等上海本土资深的教授、建筑师和规划师。

与会专家认为法国设计师 以“金 色 地 带 (Golden Line)”为线性骨架构成步行街主题的方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品质,是较为可行的方案”。专家们建议下一阶段工作需要中外建筑师协同合作,以法国方案的“金带”构思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后来,黄浦区政府委托评审专家组长郑时龄带领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黄浦区城市规划管理局的设计师负责深化和施工图设计,黄浦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承担施工建设。这也被郑时龄称为“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参与南京路步行街设计”的一段经历。

人车分离了,店面店招更有设计美感了,夜晚更加流光溢彩了,连上海历史上著名的新老建筑、城市景观等以装饰性的图案也巧妙再现于“金带”上的37个窨井盖上,使人们可以在细节中追寻历史的文脉……

郑时龄特别提及,在步行街的中部开辟了一片绿地和“世纪广场”,称之为“金坪”。“当时取‘世纪广场’这个名字,从时间上来看,正好是世纪之交,这个名字也寓意着众人对新世纪的期盼和憧憬。”

广场、旱喷泉、钟塔等,与呈线状宽4.2米的“金带”呼应,并作为步行街的公共中心,为大型公共活动提供展示、表演、聚会和休憩的场所。一经亮相,这里也成为了游人们的“打卡”之地。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