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大世界”巡礼之文化广场,重启8年,让晒票根成为生活方式
2019-09-27 文体

文化广场的节目吸引来不少爱看剧的年轻人。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陈宏

在近日结束的最后一场《德语音乐剧明星集锦音乐会》开场前,文化广场的票务中心门口广场出现了一条蜿蜒的“长龙”。打破常规印象的是,这些排队的年轻人并非为了抢票,而是在演出开始前把网络购票的二维码来换成纸质票。

在剧院提供了高科技的便利化入场措施后,这些早已习惯了现代便利的年轻人,为什么还要再来大费周章地排队换纸票?当被问到这个问题,一位年轻姑娘显出“不可思议”的神情:“当然是换了留作纪念啊!晒个票根,也能告诉自己今年看了多少好剧。”

上汽·上海文化广场的市场负责人也表示,这确实已成为不少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热爱看剧。”

自2011年重建开业8年后,文化广场已发展成为中国音乐剧行业公认的“桥头堡”,是上海乃至全国音乐剧爱好者的“圣地”。

但一开始,文化广场并不是没有焦虑过。作为主打音乐剧的剧院,在音乐剧土壤贫瘠的国内,运营团队强烈感知到音乐剧与海外的巨大落差和时差,让蹒跚前行的去路看起来磨难重重。“好在热爱像萤火”,最终迎来了大光亮,在中国音乐剧发展的这部长剧里,文化广场加速了“剧情”,不仅是引领人,也是赶超者。

数据会说话。据介绍,从生存期的负债爬坡,到如今的年营收超亿元,文化广场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在运营的第八年,文化广场共计演出66台339场(含自制项目各地巡演),平均1.1天/场,观众人数44万人次,平均上座率达78%。

八年间,文化广场已累计演出521台2060场(含自制项目各地巡演),观众人数达250万人次,举办各类公益活动1529场,累计达25万人次参与。文化广场新八年的成绩单,折射出上海作为全国最好演艺市场的勃勃生机,而“文创50条”的提出和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目标,更加速了各市场主体营造生态的良性发展状态。

除了经济效益,在社会效益上,文化广场也一直在践行自己的责任。作为上海市的重大文化设施之一,文化广场自觉担负起核心价值观传播阵地、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形象硬指标、市民精神文明建设的教育场所等社会责任,自觉从源头上涵养行业生态,应对文化逆差带来的种种危机,“演艺大世界——2019上海国际音乐剧节”在今年应运而生。

从2018年12月正式发布,到2019年5月圆满落幕,6个月的时间里,文化广场将坚持7年的“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季”“音乐剧发展论坛”全面升级,将节展的汇聚能力、内涵丰富的群文活动以及剧院的平台整合作用相结合,从各个层面提升综合影响力。

2019年音乐剧节的6部原创作品带来19场演出,累计吸引19577观演人次;音乐剧发展论坛邀请百余位业内专家共聚一堂。同时,“2019音乐剧歌唱大赛”“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等群文活动,累计吸引72位创作人、77份投稿作品、400余份参赛音视频,线上线下逾15万观看人次,引发市场极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文化广场在努力突破剧院运营的“天花板”之时,也在不断寻求自我生发的“地平线”,通过“演艺大世界——2019上海国际音乐剧节”这一享有国际视野的艺文盛事,串联起国内外剧院、剧团以及戏剧媒体,激活中国音乐剧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以最优资源、最大努力培育并推出优秀的演艺新生力量和市场主体,多角度助力中国音乐剧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洁告诉记者说:“文化广场重开的第八年,我们在意的不仅是上座率、年收入,还有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在更高的起点出发,去攀登更高的剧院运营与服务。”

如今,文化广场的会员已经从开始的1100人,发展到23万人。他们仍在探讨如何更好地用“热爱”来团结起更多爱戏的观众。8周年庆典当天,来自上剧场、摩登天空、动感101、网易娱乐等6家泛文娱行业的嘉宾,在新媒体开放麦活动上,探讨如何与“热爱创造”的新一届观众深入互动,互相激发。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