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珍贵了!这部纪录片,让87岁老人重回少女时代
2019-09-29 上海

70年前的茅均瑶。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受访者/图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10月1日晚,东方卫视、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将在黄金时段播出纪录片《彩色新中国》。纪录片首次正式公开一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彩色影像,重访拍摄场景,寻找历史见证者,以独特的视角、温情的故事、丰富的细节,详细解读这些历史影像,展现新中国气象万千的崭新风貌。

《锦绣河山》剧照。

  小切口讲大故事  

  新中国初期彩色影像首发  

70年前的西湖边上,有位17岁的油画系姑娘正和同学一起对着景色宜人的西湖写生。她穿着一件红色的上衣和绿色的背带裤,这一作画场景被一位苏联摄影师记录下来,收录进了彩色纪录片《锦绣河山》。

当年的五集系列彩色纪录片《锦绣河山》的拍摄团队是一支中苏联合摄影队,在中国被称为“五彩队”。从1949年到1950年,他们的足迹遍及中国15座城市,拍摄了200本胶片,为新中国留下了30多个小时的彩色影像。

70年后,当《彩色新中国》拍摄组找到当年的画中人茅均瑶并向她播放了这段珍贵的彩色影片时,如今已是87高龄的茅均瑶奶奶仿佛重回少女时代,拍着手说:“哪个是我?哈哈那个熊样子。”

茅均瑶回忆,当时知道苏联摄影师要过来拍摄,她特地换上了一件刚买的红衬衫。说起17岁时的“小心机”,这位87岁的老人笑个不停:“当时也不好意思去看摄影机,就是坐在那边认认真真地写生。”从原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茅均瑶来到了上海工作,进入上海歌剧院成为了国家一级演员,一直到后来退休。这位老人亲身体验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光辉历程,却从未想过70年后,会收到这样一份礼物。

苏联摄影师。

这一次跨越时空的见面,还要得益于这支团队敢于“大海捞针”。

今年春节,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的制作团队受到上海音像资料馆的邀请,观看了70年前苏摄影队用彩色胶片拍摄的一系列中国纪录片,其中就包括彩色版的开国大典。

彩色版的开国大典,彻底刷新了大家印象中的黑白画面,也让制作团队特别惊喜。该团队长期以来深耕历史节目,曾经制作过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的纪录片《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纪念马克思诞生200周年的《信仰之源》、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浦东传奇》、以及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的《上海解放一年间》,在各个重要历史节点上都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中国人民的胜利》和《解放了的中国》这两部影片因非常著名,在国内多种渠道也都有看到,并不稀奇,但一般都是黑白的,而这次在俄罗斯照片与影像档案馆中发现的则是彩色的胶片,更为珍贵和令人欣慰的是,70年前中苏摄影队拍摄的全部素材都完好保存于这所档案馆中。”上海音像资料馆综合编研部主任汪珉介绍道。

上海音像资料馆在俄罗斯照片与影像档案馆发现并采集了这些珍贵的原版素材,当年,苏联摄影师们使用的是最先进的摄影机和最好的德国阿克发电影胶片,画质清晰、色彩鲜艳。这些彩色胶片拍下的画面,70年后依然清晰生动。如今,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的摄制组从中挑选出其中最为精彩的片段,追忆70年前的彩色新中国。

小切口,也能讲出好历史,《彩色新中国》导演谢申照表示“希望尽量从这些反映新中国成立前后、各地人民生活的历史影像中寻找故事的线索,比如说找到相关的人,不一定很有名,但就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他们的一些记忆和真情实感,能够跟影像对起来,从而展现出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不同侧面,包括一些温暖、感人的故事。”

《彩色新中国》剧照。

  众里寻她千百度  

  拍摄如同与时间赛跑  

为了赶上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庆典,摄影团队马上开始了寻找当年亲历者的旅途。但是70年时光流逝,当年的摄影队成员几乎都已离世。找到影片中的亲历者,无疑成了大海捞针。

为了找到当年西湖边的学生,摄制组联系到了中国美院的校友会。可是,如今如校友会成员也对70年前影片知之甚少。这时,校友会介绍了一位多年从事中国美院校史研究的91岁老校友,或许老人还有印象。

怀着一丝希望,摄制组来到了老校友所在的养老院。知道这群年轻人是要拍新中国成立的纪录片,老人叫来了同在养老院的校友和战友。三位老人齐坐一堂,互相回忆着自己经历新中国成立时的情景“她叫茅均瑶,是油画系的学生,老师是庄子曼,大家一直都有联系。”老校友认出了画面中的一位红衣女孩。

在当天晚上,老校友热心地致电联系茅均瑶,告诉她有个摄制组找到了她70年前的影像资料,并邀请她参与《彩色新中国》的拍摄。再三谢过老校友,怀着激动的心情,摄制组便马不停蹄地回到了上海,见到了这位让他们苦寻多日的“画中人”。于是,就出现了故事一开头的场景。

吴堉。

为了挖掘摄影队拍摄过程中的故事,《彩色新中国》摄制组还在2019年初春采访了94岁高龄的翻译吴堉,讲述她与苏联摄影师哈夫琴之间难忘的友谊。此外,针对开国大典胶片被烧毁,因此彩色版开国大典影像未能流传下来的说法,吴堉回忆,当时在北京翠明庄确实发生了胶片焚毁的事故。但是被烧毁的是拍摄妇女代表团的,而非开国大典的胶片。这次意外导致妇女代表团不得不重新拍摄一遍。这次采访,也解答了困扰大家多年的疑惑。老人在采访结束三个月后过世,本片也留下了她生前最后的影像。准备周期短、采访者年龄大,对于《彩色新中国》摄制组来说,每一次的拍摄就像是与时间赛跑。

谢申照说,“能找到70年前的人,并听到他们讲述当年的经历真的非常幸运。《彩色新中国》的拍摄留存下的这些口述历史同样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它能帮助我们体会到那个新兴的时代里,每一个人朝气蓬勃的向往。”

新生的喜悦,未来的憧憬,这是朝气蓬勃的彩色新中国。通过这些鲜活的影像、温情的故事礼赞新中国,讴歌新时代,《彩色新中国》将唤起70年前的记忆,让观众感受到新中国的朝气,从这些英姿勃发的身影上、从这些纯真的笑脸上获得感动和开辟新时代的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受访者/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