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税收“亿元楼”逼近70栋,上海“最贵商圈”花落南京西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吴缵超/文 施培琦/资料图
上海“最贵商圈”在哪里?记者从上海税务部门了解到,南京西路商圈无疑名副其实。
早在2002年年初,当时尚未改造升级的“嘉里中心”成为南京西路上第一栋 “亿元楼”,也是上海有史以来第一栋一年产出税收总量超过1亿元的商业楼宇。如今南京西路商圈内“楼宇经济”的总量突飞猛进,“亿元楼”已逼近70栋,而包括恒隆广场在内的“月双亿楼”已达4幢。
税收见证上海“最贵商圈”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第一家国营布料门店——上海市花纱布公司南京西路门市部便在南京西路上开门营业。至1992年,南京西路沿街已聚集了457个营业网点,商业销售额达14.08亿元,其中,实现年税收超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4家,占静安全区同类企业总数的65%。之后,静安区政府开启了对南京西路商圈的综合改造,南京西路以更加立体、完整的形态再一次“升级换代”。随着梅龙镇广场、中信泰富广场、恒隆广场等40余个商业楼宇项目竣工开业,南京西路“金三角”正式形成,开启了上海商业购物中心最贵“Shopping Mall”时代。
今天,在“亿元楼”已逼近70栋的南京西路上,商业商务人群超过25万,入驻商圈的国内外知名品牌近2000个,国际品牌1100多个,其中,诸如古驰、路易威登等国际一线奢侈品牌,不论是品牌的知名度还是税收的贡献度,都尤为亮眼。
据统计,目前,“最贵商圈”内的奢侈品企业年纳税规模超过千万的约40户,奢侈品产业的税收收入规模占整个商圈税收产出的六成左右。2016年以来,受深化增值税改革及增值税税率多次下调等减税政策的影响,部分一线大牌调低了国内的销售价格,以致国内销售的人气大涨,从而带动税收产出连续三年呈现较大增长,可谓“税收反哺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
“多出来”的钱让 “老字号”吸引更多年轻人
同样获得了税收政策的“助力”还有那些“老字号”国货品牌。
在南京西路与陕西北路的交界处,始创于1936年的“龙凤服装”以其“龙凤旗袍”而家喻户晓,但居高不下的人工成本等因素,曾经一度让企业陷入发展的困境。
受益于十九大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龙凤旗袍”申请转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加上与小规模纳税人配套的减免政策,企业税负下降超过50%,节约税收超过30万,这对于一家年销售规模在300万左右的传统手工业企业而言,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资金。
“龙凤旗袍”的负责人李家祥说, “我们打算把这部分‘多出来’的钱用于培养传统手工业的传承人和开拓者,不断提升老字号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希望传统的‘龙凤’能在这些青年人的手里翻出更多更新的花样” 。
作为屹立百年的商业街,南京西路商圈还聚集着许多和“龙凤”一样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品牌,比如当下消费者喜欢的王家沙 “蟹粉汤团”、绿杨村 “菜馒头”、新长发栗子、凯司令 “栗子蛋糕”等等,南京西路上的“老字号”们正在传承中求新求变,而持续推出和落地的税收营商环境优化举措和减税降费系列举措,也为老字号换发新活力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互联网时代,如何带来更优更便捷的服务
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商业新模式,税收举措也在不断优化改进。
以星巴克为例,在2017年12月6日,亚洲首家星巴克臻选烘焙工坊在上海开业,其独有的“烘焙剧场”的形式,给消费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感官体验,但巨大的客流和预估每月上万的消费笔数,让企业在开具发票时发了愁。
显然,传统的纸质发票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和消费者的需求,而与时俱进的“电子发票”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企业通过在电子税务局申请,次日即拿到了开具电子普通发票的“资质”。
目前,南京西路的这家星巴克每月申领的电子发票约20000份,能有效满足其“烘焙工坊”和“专星送” “线上”“线下”两类业务的开票需求。
上海税务部门表示,从南京西路商圈70年来的发展可以看见,伴随着新兴业态的发展,税收举措也在不断优化改进,在适应和融入商业模式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为企业和消费者带来更优质、更便捷的舒适体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吴缵超/文 施培琦/资料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