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国庆阅兵方阵里,有来自上海崇明的小伙
2019-10-0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通讯员 顾欢欢/文 受访者/图

“热血沸腾”“热泪盈眶”“倍感振奋”“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爱你中国”,看完今天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式后,谁能不骄傲,谁又不激动?当分列式方阵整齐划一、英姿飒爽地踏过长安街的时候,每一声脚步似乎都连着我们的心跳,而在今年阅兵的分列式方阵里,有一个来自上海的崇明人——周骁骋。  

崇明小伙进阅兵预备役方阵

在经过层层选拔后,今年3月起,长兴城管中队执法员周骁骋便进入封闭式训练状态。每每说起周骁骋,她的妻子王燕总是一脸骄傲:“周骁骋天生就属于部队,他个性坚强,一如名字般骁勇善战。”

由于出生在军人世家,祖辈、父辈代代有人参军,所以周骁骋从小便对军队充满了向往、敬意。2008年读大四的时候,周骁骋的军人梦圆了,他应征入伍,并凭借过硬的身体素质服役于陆军某特种部队。两年的部队生涯,让他掌握了特种射击、野外生存、跳伞等多种特种作战技能,也把他锤炼成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

退伍后的十多年来,他依然每天出入健身房,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起立,从没间断过锻炼。在长兴镇城管中队工作以来,他也是单位里龙舟赛、羽毛球赛的积极组织者,所以很多人都称他为“长兴第一肌肉男”。

今年3月6日,周骁骋接到长兴镇武装部通知,第二天前往市区某部队参加阅兵预备役方阵选拔,同行参加选拔的还有王燕的一位同事。

“骁骋,今天要是我选上了,麻烦你把我的车开回去,然后把我的车钥匙交到我老婆手里。”参加选拔的路上,王燕的同事和周骁骋打趣道。事情总是那么充满着戏剧性,最后周骁骋选上了,同事把周骁骋的车钥匙带给了王燕。

“你做好心理准备了吗?训练起来很辛苦的,现在后悔还来得及。”电话里,王燕问他。“我一点都不犹豫,这次我代表的是上海崇明!”周骁骋说。

6个月的汗水浇筑出钢铁方阵

 阅兵式上整齐划一的分列式背后是所有参阅军人用汗水浇筑出的钢铁方阵。

3月9日,周骁骋和其他40名入选的上海预备役军人来到北京预备役某部队,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北京,可还没等他们缓过神来,第二天高强度的训练就开始了。立正、稍息、起步、正步、转体,接下来的3个月里,高强度的单个军人队列动作、仪表训练让退伍十多年的周骁骋感觉到似乎又回到了特种兵的新兵连。

“这周身体怎么样?训练强度大不大?”“挺好的,不用太担心。”每次打电话,周骁骋都是一句“挺好的”,但王燕从电话里听出了他有明显的咳嗽症状,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日益加剧。“你到底怎么样?”“北京昼夜温差有点大,我咳嗽有点厉害,没事我挺一挺就过去了。” 挂完电话,王燕心疼地哭了。

5月26日,经过严格的选拔,包括周骁骋在内的19名上海预备役军人如愿进入北京阅兵村。训练内容也从单个军人队列动作训练转入单排面和方阵合练。5月的北京,天气慢慢开始变热,每天穿着正装礼服进行训练,从早到晚,周骁骋和其他战友全身上下都会经历湿透晒干再湿透的过程。

天气转热对于周骁骋来说并不是最大的考验,最大的考验即将到来——网球肘。由于每天重复的持枪、操枪动作,周骁骋网球肘的症状越来越严重,直到痛到抬不起手来。接下来的两周周骁骋不得不转入排面预备队进行休养训练。“老婆,我进预备队了,可能我这辈子不能圆梦踏过长安街了,但我不后悔,接下来我还想再拼命坚持一把。”电话那头的周骁骋忍不住哽咽。

 或许周骁骋自己也没想到,经过两周的休整后,他手臂的状态逐渐好转,就像做梦一样,他又回到了排面方阵参加训练。“今天我们在阅兵村进行了第一次全方阵合练,当我踢过阅兵村主席台的时候,尽管汗水和泪水夹杂在一起,但心里想的都是自己踢过天安门的那一刻。经历了这么多训练,此刻已不感到累了。”7月24日深夜,王燕收到了流着泪看完的这条信息。

将成为一辈子不会忘怀的记忆

从3月7日至今,周骁骋已经离家集训半年多了,这些日子不论对于周骁骋还是王燕都是一种考验。“妈妈,爸爸不在家的日子我一定更乖一点。”“王燕,帮我们带话给肌肉男,让他一定要坚持下去好好练,他代表的可不是他一个人啊!”“小王,骁骋不在家的这段时间家里有什么需要帮忙的直接找我们就行。”从5岁的女儿到朋友、同事、乡镇、区(镇)武装部、上海空军预备役部队等各级组织,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大家都给了王燕和远在北京的周骁骋以关心和力量,让他们感受到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将踏着雄激昂的军歌,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过雄伟的天安门,接受习主席和全国人民的检阅,向世人展示新时代中国的国威和军威。作为一个来自上海的崇明人,能有幸参加这次伟大的阅兵,我感到无比自豪和光荣!”出征前,周骁骋这样表示。而在电视上看到自己丈夫所在的方阵,王燕一家更是感受到了发自内心的骄傲和光荣,这也将成为他们一家人永远不会忘怀的记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通讯员 顾欢欢/文 受访者/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