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上海 | 把“活起来”的文物从上海博物馆带回家
== 编者按 ==
你来到上海这座城市,在梧桐树下张望老城厢里的弄堂,在豫园里等待一口小笼包的美味,在外滩仰望陆家嘴的摩天大楼,回首就是百年历史的海派建筑群;你一路前行,与各种各样的上海相遇……但最终,到了离别的那一天,你将如何珍藏这段旅途?你又会选择从这座城市带走些什么呢?
跟随青年报·青春上海的脚步看看上海消保委推出的“2019上海特色伴手礼”吧!一套碟、一块糕、一盏茶、一块皂……皆被赋予了精致包装,承载着百年历史和海派文化,携一路上海美景而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今起推出“你最上海”系列报道,记者将带您探访这些城市“宝藏”身后的创造者,寻找每一件伴手礼的过去和现在,聆听它们的设计故事和工艺奥秘,感受其中“海派匠心”的上海韵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周紫薇/图(除署名外)、视频、剪辑 杨羡之/策划
一枚可以捧在手中的国家宝藏、一串可以悬在手腕的古老符纹,上海博物馆选送的莲塘乳鸭玻璃盘和青铜几何纹手镯入选2019年25件上海优选特色伴手礼名录。作为伴手礼评选中的一位特殊参评者,上海博物承载的是历史文化价值传播的重任。
莲塘乳鸭玻璃盘看点
珍藏库房的国家宝藏重新焕发生机
受访者/图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白居易在《缭绫》说的就是缂丝技艺所展示精美画面。缂丝是中国传统的丝织工艺品之一,也是中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被称为“织中之圣”。
图案源于上海博物馆藏的南宋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图中双鸭浮游于荷梗萍草间,尾有乳鸭相随,翠鸟、蜻蜓点缀其间。坡岸用石青,质感凝重。旁有白鹭、白蕖、慈菇、花草,色彩雅丽,线条精谨,具有莲塘的自然生趣,是朱克柔缂丝中的杰作。
作者朱克柔是南宋时期的上海人,以缂丝著名。《国家宝藏》中关于这幅缂丝《莲塘乳鸭图》前世传奇里,讲述了这位热爱缂丝的女性用八年时间织就天下第一缂丝画的故事。朱克柔作为大户人家的儿媳,具备所有创作缂丝画的各种物质条件,再加上丈夫的悉心支持,终能成就心中的志向,成为一代缂丝大家。宋徽宗赵佶对她的作品极为推崇,还曾在她的织品《碧桃蝶雀图》上亲笔题诗:“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
这幅朱克柔代表作《莲塘乳鸭图》虽在《国家宝藏》节目中惊艳亮相,但如今一直珍藏在上博的库房之中,普通观众难以一睹真容。据上海博物馆张晓介绍,缂丝文物非常脆弱,作品每展出一次,都会面临光照、紫外线、潮湿、干燥、霉菌、虫蛀等问题。“就连是普通的卷起和展开两个动作,都会对缂丝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如今,借助数字化采集技术,这幅《莲塘乳鸭图》终于在玻璃盘上焕发新生。它不再停留于昏暗幽深的库房,而是通过设计师的创作,以新的方式出现在时髦商店的陈列柜里,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真正让文物“活起来”,靠的是一支真正“懂文物、敢创新”的设计团队。设计团队的沈英姿表示,如何用光滑平整的玻璃呈现缂丝的“丝丝入扣”是一大难点。此外,缂丝原画颜色总体较深,以图中的岩石为最。第一稿出来后,团队觉得盘子太“闷”了。
为了让盘子“透”一点,设计团队在后期提亮了《莲塘乳鸭图》中的莲花、水鸭、鹭鸶等重点景物。“提亮后,图案的配色和观感更加和谐。玻璃盘的颜色和原作存在一定差异,这也是因为艺术的再加工和再创造。我们来来回回改了一年多,光打样就打了4稿。”
细细望去,原作中经线纹路的保留也是玻璃盘的一大看点。“缂”有雕刻、割断的意思,与普通织物“通经通纬”的编织方式不同,缂丝运用“通经断纬”的方式编织图案,还原画中意象。缂丝的纹理也在保留的过程中重新梳理过一遍,通过玻璃盘特有的光影效果真实还原了原作“丝线穿梭,绘就气象万千”的风韵。
玻璃盘本是日常生活常见的物件,此盘以现代时尚器皿之躯,承载千年的古典美,化古为今,融传承和创新为一体。而莲、鸭同框本就寓意“宝鸭穿莲”,为此盘增添一份状元及第之美意。
青铜几何纹手镯看点
几何纹造型精巧百搭古老文化的现代体用
几何,从最初的点线面,到形态各异的抽象图案。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极爱用纹饰具象表达他们的创作意图。几何回纹作为常见纹样时常出现在青铜器中。
作为中国青铜器第一大藏馆,上海博物馆的一楼青铜器馆内有400多件常规陈列的青铜器重宝,是当之无愧的夏、商、周、秦汉五代青铜艺术瑰宝圣殿。
受访者/图
青铜几何纹手镯在设计中撷取馆藏青铜器上承载着古老文明的几何回纹,以珐琅工艺为载体,配合别致大气的现代造型,将优雅动人与神秘瑰丽融为一体,呈现独一无二的气质与美丽。
这种将生活艺术化,传递东方美学意蕴的作品,也深深吸引了在场参与评选的外国评委。参与本次伴手礼评选的资深评委顾力行(Steve J.Kulich)教授深谙跨文化研究多年,他表示这种“挖掘当地文化”的创意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类礼物的设计者必须考虑当地文化在其传统中所拥有的、可得的资源,然后思考如何汲取、更新它。”
受访者/图
顾力行认为,这种新的创意形式类似张之洞的教育改革和清末的体用运动:保持中国的本质,但又能让其他文化环境下的人可以欣赏。在这种情况下,汲取上海的传统精神并将其与上海创新、现代、日新月异的形象融合在一起。这是最佳的跨文化融合:旧与新,东与西,国人与国际,赋予传统或历史新形式、新用法、新功能。
据上博工作人员介绍,青年游客、外国游客尤爱彩色版的几何纹手镯。“色彩艳丽、造型百搭”是他们选择将青铜几何纹手镯的理由。时尚,是轮回的美。世间经典,总在岁月荏苒中载沉载浮,每遇见灵感的火花,便绽放耀目光彩,历久弥新,等待有缘人的邂逅。
自1996年起,上海博物馆开始发展博物馆文创,正是这20多年的产品积累和经验积累才能让如今的上博跻身上海特色伴手礼的评选当中。“本次入选其实是对上博的肯定和褒奖,我们计划每一年都能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张晓说。
在文创产品研发上,上博一直秉承“把文物带回家”的宗旨,让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致力于通过文化产品的研发来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品牌化、经典化、艺术化、民族化的文化创意产品,让艺术生活化,“今后我们要深度挖掘馆藏资源,梳理更好元素创作文创产品,找到现代社会发自内心的需求和感动国人的文化基因,从而更好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受访者/图
据了解,上海博物馆还将以IP授权的方式联手其他行业,共同开发出新的文创产品,让文物也通过新形式焕发生机。一花一世界,让大家通过文物来了解上博乃至中国传统文化,让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种从上海传递向四面八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周紫薇/图(除署名外)、视频、剪辑 杨羡之/策划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