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丁”学员也能上台演!戏曲普及成“深扎”的重要形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越是节假日,越不休息,越要苦练基本功,努力提高艺术水准,这已经成为上海各大戏曲院团的一个共识。在国庆7天长假中,上海京剧院就推出了国庆演出季,几乎每天都有一个大项目推出。而今天举行的“耀·青春——上海京剧普及成果展演”无疑是最受关注的项目之一。
◇“白丁”学员也能上台演 ◇
闵行区七宝明强第二小学的学生朱文漪虽然年龄不大,但戏龄却很长。这位从幼儿园毕业就开始学京剧和昆曲的小姑娘,一开始对京剧也是知之甚少,直到后来她参加了上海京剧院的“FOLLOW ME京剧跟我学”时尚课堂。经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她的京剧表演技艺大有长进。在今天的举行的上海京剧普及成果展演中,她已经可以有模有样地表演身段《扈家庄》了。“观众的叫好给了我更多的激励。”朱文漪说,国粹如此博大精深,她准备进一步学习京剧,做一个真正的爱好者。
这个在上海城市剧院举行的演出,由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传、帮、带”故事为线索开展,回顾了近30年来,上海京剧普及推广的历程。
朱文漪所参加的“FOLLOW ME京剧跟我学”时尚课堂正是上海京剧院一个著名的京剧普及推广品牌。“FOLLOW ME京剧跟我学”开课已有10年,几乎是一个没有门槛的课堂。针对对京剧知之甚少的“白丁”学员,京剧院专门为他们开设了小班课程,教授京剧经典剧目片段的演唱及身段表演。10年来,在“FOLLOW ME京剧跟我学”课堂上过课的普通市民已经有数千人。今年刚结业的第21期时尚课堂已增至22个班,每学期学员达400余名。
从今天的演出来看,上海京剧的普及确实硕果累累。一些青年人经过接触京剧,并通过专业的训练,已经具备了一些专业演员的素养。他们虽然可能无法成为专业的京剧演员,但已成为京剧忠实的观众。上海京剧的土壤日益深厚。
◇ 让青年人教青年人 ◇
除了“耀·青春——上海京剧普及成果展演”,今年上海京剧院的国庆系列演出还包括“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演唱会、全本《龙凤呈祥》、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全本《杨门女将》、新编京剧《北平无战事》的演出等,全面地显示了上海京剧的繁荣。
上海京剧之所以会有现在的局面,与上海京剧院不懈的普及推广有很大关系。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到,早在1984年,上海就成立对外辅导部,在上海部分中小学开展京剧辅导工作。他们第一个进驻的学校是上海市回民小学,第一个辅导成立的少年京剧艺术团是徐汇区少年宫。从1992年上海京剧院业余艺校正式成立到现在,已在全市设立了40余个教学点。教学内容基本涵盖京剧艺术的主要行当,由剧院专业演员担任教师,还配备专业乐队演奏员帮助教学工作的开展,业余艺校因常年奔走于全市各大、中、小学和幼儿园,被誉为 “飞行学校”。此外,上海京剧院还创立了“FOLLOW ME京剧跟我学”时尚课堂、“京继人”艺术推广项目等一系列品牌。
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艺术普及活动的老师,基本上都是由青年京剧演员来担当,通过青年人教青年人,既培养了一批青年人对于京剧的兴趣和热爱,对青年演员来说也是一种锻炼,因为他们必须学会如何面对观众。当然,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深扎”形式。
◇“深扎”在上海戏曲界蔚然成风 ◇
随着“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的观念深入人心,越是节假日越要刻苦训练,越要上台演戏,已经成为上海京剧院上下的一种共识。上京的青年演员们在一些大戏里担任重要角色,又在京剧的普及和推广中担任老师,用他们的话说,进行京剧普及是最重要的“深扎”。
真正践行“深扎”的不仅仅是上海京剧院的演员们。最近,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就组织了长三角地区文华奖、梅花奖、白玉兰奖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他们到浦东的上海商飞、宝山智慧湾的中国3D打印博物馆等基层单位,将最好的作品送给观众,同时与观众展开交流,从他们那里获得创作的启发。
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市评弹团团长高博文对记者表示,“深扎”亲眼见证上海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让自己对上海、对新中国的未来发展都充满了信心。“这跟我们戏曲工作者一样,都要做好长期攻坚的准备,好的作品是磨出来的,好的戏曲人也是日复一日练出来的。”他同时还表示,在新一轮信息革命浪潮下,戏曲工作者也要多考虑如何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作品。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表示:“希望借这个活动,继续团结和带领广大戏曲工作者,到生活中来,到群众中来,寻找创作的活力和源头,广大戏曲工作者,紧扣时代脉搏,以传统为根,以人民为魂,扎实提升创作质量,努力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