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樊嘉院士团队在肝癌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未来将更个体化精准诊疗
2019-10-0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受访者/图      

记者今天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获悉,我国肝癌突变谱与西方肝癌突变谱有很大不同!经过三年研究,樊嘉院士团队在肝癌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今年10月,国际顶级生物医学期刊《Cell》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团队的最新成果“乙肝相关肝细胞癌的整合蛋白质基因组学特征”,这将为更深入地探索肝癌发生发展机制及指导肝癌的个体化精准诊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肝癌病人将得到更加个体化精准诊疗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肝癌大国。    

肝癌是我国发病率第四位、死亡率第二位的恶性肿瘤,全球每年超过一半的新发和死亡肝癌病例发生在中国,约85%的肝癌患者具有乙肝病毒感染的背景。      

樊嘉院士透露,本研究是国际首次对乙肝相关肝癌的大样本全景式多层次分析,为更深入地探索肝癌发生发展机制及指导肝癌的个体化精准诊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通过团队合作,利用159例手术切除的肝癌样本,全面检测和分析了基因突变谱、拷贝数变异、表达谱、蛋白质组及磷酸化蛋白质组,通过关联分析与生物学实验,全面解析了肝癌分子特征和发生发展的机制,揭示了我国肝癌突变谱与西方肝癌突变谱的不同之处,提示了基于中国人肝癌数据开展临床转化研究的必要性。     

研究表明肝癌患者可分为三个亚型,即代谢驱动型、微环境失调型和增殖驱动型,这三个亚型患者的临床预后和潜在治疗靶点显著不同,而且该种分子分型的预后价值甚至超过了临床上常用TNM分期,有望为肝癌的预后判断、分子分型和个性化治疗提供精准指导。

35%肝癌样本中含有马兜铃酸诱导基因突变“指纹”    

使用中药是不是不伤肝?其实不是。我国相当一部分乙肝患者曾接受过中医药治疗,中药的不当使用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在我国,虽然马兜铃酸已经被禁止使用,不少乙肝患者依然在寻找民间偏方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保肝护肝。考虑到马兜铃酸的肝癌致癌作用,建议在临床上应谨慎使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草药。     

本研究发现,35%的肝癌样本中含有马兜铃酸诱导的基因突变“指纹”,同时,蛋白质组数据也检测到了由马兜铃酸基因突变“指纹”编码的变异蛋白,而且马兜铃酸的突变“指纹”与肿瘤突变负荷增高和微环境免疫耐受显著相关,提示了免疫治疗对该类肝癌患者的潜在临床价值。

代谢异常让肝癌“无孔不入”     

研究还发现,肝癌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的相关性仅为0.54,约20%蛋白质对基因拷贝数变异产生了显著的对冲效应,既对多组学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提出了可能的解释,又证明了多组学联合分析的科学价值。

肝脏是人体最主要的代谢器官,担负着生物转化、合成、解毒等重要功能,这一研究系统地提示了代谢异常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发现代谢相关蛋白质的变化是肝癌和非肝癌组织最大的差异,并与有/无“门静脉癌栓”这一肝癌特殊的临床特征密切相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